首頁 > 經典文史 > 被稱爲“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到底有多厲害?

被稱爲“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到底有多厲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唐朝才子輩出,能把詩詞寫的好的人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被稱爲“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到底有多厲害?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若虛,其人生卒年不詳,後人也不知他的字和別號,他大約生活在660到730這個時間段。張若虛在歷史裏留下的痕跡也非常少,後人只能從記載賀知章的傳記裏找到有關他的隻言片語。

《賀知章傳》裏曾經記載,唐高宗神龍年間,張若虛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四人曾因爲“文詞俊秀”而聞名於京城,四人一同被稱爲“吳中四士”。

被稱爲“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到底有多厲害?

張若虛做過的官位也不高,曾任過兗州兵曹,除此之外,後人就再也難以得知他其他生平了。

唐代是一個流行寫詩的時代,可能張若虛本人寫過很多詩,但流傳到後世的只有兩首,一首是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另一首詩叫《代答閨夢還》。

後世將《春江花月夜》評爲爲詩中巔峯之作,唐詩開山之筆。可惜的是,張若虛在寫出這首詩後並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評價。《春江花月夜》寫成的近一千年時間裏,這首詩一直靜靜地躺在古籍裏,無人注意到此詩的美。

直到明朝後期,有名的文學家李攀龍才注意到了這首詩,將其收錄到了《唐詩選》裏。後世的文人這纔開始競向賞析這首詩,紛紛感受其意境,給出自己的評價。

這首詩如此之美,李攀龍之前的文人爲什麼就沒有注意到它呢?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它的名字上。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體詩,在古代是要搭配着曲子來唱的,此曲最初的作者是亡國之君陳叔寶,後來隋煬帝爲其譜過曲。這兩人在歷史上都臭名昭著的亡國之君,一個驕奢淫逸,一個殘暴不仁。

唐初時期,距離陳隋亡國年代並不遙遠,《春江花月夜》這個標題也就因爲陳叔寶和隋煬帝的惡名被打上了“亡國之音”的標籤,連帶着張若虛寫的詩也無人問津,若不是後來李攀龍別具慧眼,這首意境優美的詩可能就永遠與我們無緣了。

《春江花月夜》本是五言體,張若虛將其改爲了七言,此詩也在張若虛的筆下涅槃重生,成了千古名篇。

詩名叫《春江花月夜》,全詩也緊緊圍繞着“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來寫,其中以“月”爲主題。整首詩大體分爲三層,第一層是寫景,描繪江邊月夜夢幻之景,第二層是闡理,借月景闡述哲學人生之理。第三層爲抒情,借月景和抒發遊子相思之情。

詩中前十句,詩人用優美華麗的筆法,勾勒出了一副夢幻般的月夜江景。其中前六句主要寫遠景,詩人先描繪了江面明月隨着潮水涌起,生出夜空,與江海相連一色的遠近畫面,其中 “生”字,絕妙優美地賦予了潮水和皎月活潑的生命,一切景物都因此鮮活起來。

“江流宛轉繞芳甸”開始的四句詩,詩人又從遠景切到了近景。這四句詩人沒有寫“月”,但描繪的景色又讓人感到月色無處不在。詩人描繪了一幅江水流過原野,月光傾瀉大地,天地間蒙上了一層如霜銀色,好似純淨夢幻世界般的美景。

被稱爲“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到底有多厲害? 第2張

“江天一色無纖塵”開始的八句詩,詩人不再是單純寫景,開始向闡理過渡,思考起宇宙與人生的道理。

月夜江邊,詩人望着月光,心中藏着無盡的孤獨。此刻他與歷史中那些共同仰望明月的詩人一樣,一同在時間長河裏孤獨地望着明月,看着東去的江水帶走逝去時光,只留下無盡的思念與寂寞。

闡理過後,詩人藉着月光,開始抒發心中思想的愁苦。全詩的思鄉部分有二十句,其中前十二句借白雲、清楓” 、明月樓和扁舟子等意象,來側面抒發心中的哀愁,寄託對遠方伊人的思念。

詩人藉着月光,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不同的哀思,其中游子對遠方伊人的思想是實寫,而遠方的伊人想念遊子則是虛寫,虛實兩部分共同凝結爲同一個主題,那就是分別的相思之情。

詩的最後八句,詩人用落花、流水和殘月來表達思歸之情。殘月漸沉,閒潭花落,春光將盡,可是歸鄉之日依然遙遙無期,更加襯托出詩人急切思歸之情。

整首詩緊扣題目,以“月”爲開篇和主題,描繪了一副幽靜絕美的江月美景,詩人把心中所思寄託在月色中,闡述了對宇宙和時光的思考,表達了人生苦短,遊子伊人天各一方的惋惜與思念,更抒發了心中的思歸之情。

整首詩略顯傷感,讀起來讓人感到陣陣惆悵,但惆悵中又隱含着一絲相思溫情,情景交融下,給人以無窮感染力。

整首詩的境界非常深遠開闊,既有良辰美景,也有宇宙人生,還有相思離別,每種表達轉換間又無比自然流暢,極富有藝術美感,因而成了傳唱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