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建州女真地圖 建州女真崛起原因

建州女真地圖 建州女真崛起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佈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

歷史

 設立衛所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的胡裏改(火兒阿)、斡朵憐(憐一作裏,又作吾都裏)兩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由於受到黑龍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襲和元朝殘餘勢力的騷擾,分別在首領阿哈出,(明賜姓名李思誠,朝鮮文獻作於虛出)、猛哥帖木兒(清文獻作孟特穆)等率領下,沿今牡丹江向南遷移。胡裏改萬戶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再東行,越過今老爺嶺和穆棱河,進入綏芬河流域,遂定居這一地區。綏芬河下游之雙城子(今烏蘇里斯克)一帶爲渤海率賓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樂元年)胡裏改部酋長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衛,襲建州故名,故命爲建州衛,建州女真之名始於此。斡朵裏部南徙,初與胡裏改部走着同一路線,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進入圖們江流域,幾經變徙,約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大多集結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會,今朝鮮會寧)爲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1406年初(永樂四年),因阿哈出推薦,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爲建州衛指揮使。這樣,1433年(明宣德八年)樣,胡裏改和斡朵裏兩部同居在建州衛管轄下。

建州女真地圖 建州女真崛起原因

  女真諸部分佈圖

1408年(永樂六年)三月,居於忽的河、法胡河、卓兒河、海刺河等處的“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明“遂並其地入建州衛”。忽的河疑爲今輝發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松花江支流海浪河。至此,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佈區,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兒爲建州衛指揮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圖們江北、琿春河流域把爾遜所領的胡裏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憐衛,作爲建州衛的子衛。胡裏改部雖分設兩衛,但明廷常委任建州衛或毛憐衛的女真頭人到對方衛分任職,因而後來史書稱居建州、毛憐等地的均爲建州女真。自洪武以來,滿洲人、蒙古人等關外民族由於其生活苦寒開始南下,與新建立的漢民族政權接觸,從此開始了明朝政府與這些南下少數民族的關係史。在對於這些民族的政策態度上,明朝政府採取了極其寬大的方式、以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寬厚仁和,接納安置了他們。明政府給予他們的待遇,甚至遠遠高於對漢族百姓的待遇。孟森說:“明之惠於屬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爲最厚。

 建州三衛

凡察、童倉遷到婆豬江流域後,1442年(正統七年)叔侄發生建州左衛“衛印之爭”,即爭奪領導權。明廷爲了平息紛爭,析建州左衛爲左、右二衛,以童倉爲猛哥帖木兒正嫡,掌左衛,凡察掌右衛。自此,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建州三衛中,據朝鮮史籍 1451年(景泰二年)的記載,時建州衛有1700餘戶,左、右二衛合計才600餘戶,共計2300餘戶,以建州衛人戶數最多。如按每戶5人計算,時建州三衛共有人口還不到12000人。不過應當看到,無論是阿哈出遷出綏芬河流域,或是童倉和凡察南遷婆豬江時,史有明文,建州衛和建州左衛都有部分部民未遷走,1440年(正統五年)童倉等南遷時,左衛部民“留居者過半”。遷居婆豬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時雖只有1萬多人,但由於他們在長期遷徙中患難與共,而聚居在一地後,因來歸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集團。原來人數較少的建州左衛,當猛哥帖木兒後裔清太祖努爾哈赤登上政治舞臺後,建州女真8部、海西女真4部及東海女真的一部分,均先後被他統一起來。

建州女真地圖 建州女真崛起原因 第2張

  女真武士

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佈爲:①蘇克素護(亦作蘇護或蘇滸)河部,因居地臨水得名,今稱蘇子河;②哲陳部,哲陳爲滿語,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女真區域西北角得名,地在今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一帶;③完顏(一作王甲)部,分佈在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東北的渾江上游地區;④渾河部,以水得名,約分佈在今撫順市東南的渾河流域地區;⑤棟(一作董)鄂部,以水得名,居今稱大雅兒滸河流域;⑥鴨綠江部,居今鴨綠江上游地區,有人認爲該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從圖們江流域來投的毛憐衛人;⑦訥殷部,以水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區;⑧珠舍裏部,分佈在硃色冷河(今二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圖縣境。前人常稱前5部爲滿洲五部,後3部爲長白山三部。表明建州女真區域,東至鴨綠江,西抵撫順市,南有遼寧縣桓仁縣境,北達圖們江的廣大地區。

 襲擾朝鮮

建州衛返回婆豬江舊地居住後,部衆與朝鮮的矛盾日益突顯出來,雙方摩擦不斷。建州左衛在董山的統領下,迫於經濟生活的壓力,董山率領部衆屢次犯邊搶掠,成爲明廷遼東的最大邊患。1467年(成化三年),明廷再次對建州三衛女真各部下諭招撫,命三衛部衆各守地方,不許越邊。董山等人在接受明廷招撫後,於同年八月,董山、李古納哈等人進京朝貢。

此次,李古納哈、董山等人入京朝貢,出語不順,在朝廷賜宴時口出不敬,指桑罵槐,搶廚人銅牌,並索要素蟒衣、玉帶、金帽之類,朝廷一一答應。明廷以爲羈縻此僚,建州必可弭平。乃遼東報告:“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才被明憲宗下令押解出邊,“遣返建州”。歷來羈縻不馴的李三納哈、董山等人如何能忍受這種處罰。當一行人被押解到廣寧時,董山終於進行了反抗,意欲逃跑,遭到明軍的殺害。李古納哈則乘混亂之機狼狽地逃回了自己的屬地。

明廷衝突

董山等人的反叛行爲,惹怒了明廷。1467年(成化三年)九月,明廷下令,派大將趙輔率軍五萬,兵分三路進剿建州女真。同時,命令朝鮮派出軍隊,全力配合明軍進剿。在這場史稱成化之役中,建州女真人蒙受了滅頂之災,左衛的建州老營被付之一炬,蘆舍無存,部衆屍橫遍野。右衛也遭受到重大損失。

在成化之役中,受明廷調遣的朝鮮大軍,在主帥弼商的指揮下,以精兵萬餘人越過鴨綠江,分道撲向建州衛所在地婆豬江兩岸與吾爾府等處。朝鮮軍兵所過之處,焚燒村寨,搗蕩屯落,遇青壯而殺,逢老幼而俘。朝鮮軍大將魚有詔率軍攻破李滿住父子據守的山寨後,大肆斬殺,李滿住中箭後被魚有詔所殺,其子李古納哈也死於亂軍之中。攻克李滿住父子所居山寨後,魚有詔令軍士於寨中大樹上,刮皮刻寫了“×年×月,朝鮮主將康純、大將魚有詔等滅建州衛兀彌府諸寨,搗落屯落而還”的字跡。隨後押解俘獲的建州衛人畜而返。朝鮮軍馬撤退後,明軍才趕到建州衛屬地,見到了魚有詔命人刻寫在樹幹上的字跡,將此報告於明廷。魚有詔剿殺李滿住父子及部衆的功績,受到了明憲宗的嘉獎,“賜銀五十兩,緞絹各四疋”。

崛起建國

1583年(萬曆十一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爲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爲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明天啓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遷都於遼陽。

1625(明天啓五年、後金天命十年)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瀋陽。當年農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瀋陽。從此瀋陽成爲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明天啓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1635年(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爲“滿洲”。

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崇德元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爲“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爲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