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帝退位詔書原文 清帝退位詔書的意義

清帝退位詔書原文 清帝退位詔書的意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帝退位詔書,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佈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

 簡介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溥儀在養心殿裏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此後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了。

清帝退位詔書原文 清帝退位詔書的意義

  宣統帝溥儀

歷史沿革

退位前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溥儀下《罪己詔》。派陸軍大臣廕昌率北洋軍隊兩鎮南下,同時命海軍駛入武漢江面配合陸軍作戰。但廕昌指揮不動北洋陸軍。在“養病”的袁世凱,一直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同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聯繫,對政局瞭如指掌。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帝國主義的仇視,各國公使一致促請清廷起用袁世凱。清廷不得已任命袁爲湖廣總督,令其督師南下。袁以腳病未好爲藉口,不肯應命,暗中卻操縱北洋軍怠戰,並提出組織責任內閣,給他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等條件,要挾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爲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袁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軍向革命軍進攻。11月2日攻下漢口後,即按兵不動,而後帶衛隊抵京。16日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着便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

南北內戰爆發後,華南地區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數個北方省份。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爲誘餌。

南北和議代表先後舉行了5次會議。除討論軍隊停戰和政權體制問題,還議定了溥儀退位的優待條件。經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傢俬有財產等等。

 退位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爲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爲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爲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史稱“遜清小朝廷”。

退位後

袁世凱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同一天,孫中山宣佈辭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溥儀

紫禁城時期,溥儀雖然已爲退位皇帝,但仍住在紫禁城內,生活費用由民國政府撥給,照舊過着皇帝的生活,其御茶膳房仍保留。所以,在用膳的奢侈,排場程度上毫不遜色從前皇帝生活,袁世凱對小朝廷仍然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