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楊堅是如何從外戚逆襲成開國皇帝的?

楊堅是如何從外戚逆襲成開國皇帝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封建王朝時期,朝代更迭的主要方式是武力鬥爭,但也有一種相對柔和的方法,就是“禪讓”。

跟武裝起義推翻暴政相比,禪讓這種由舊政權主動“退位讓賢”,通過平穩過渡的方式完成政權交接,大大減少了戰爭造成的經濟和人口損失,也就更容易穩定政局。

封建王朝之間的禪讓行爲,跟上古時期流傳的“禪讓制”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其真正的意義就是完成一種儀式。因爲在此之前,被禪讓者早已經是事實上的政權領導者,掌握了整個國家運行的權利,只除了那把象徵皇權頂峯的龍椅還沒坐上。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和隋文帝之間就進行了這樣一場禪讓儀式,上柱國、大司馬楊堅搖身一變成了隋朝的開國君主,實現了從外戚到開國皇帝的逆襲。

一、誰給隋文帝的晉升之路做鋪墊?

在歷朝歷代專權的外戚勢力中,楊堅的處境可以說非常尷尬,別的外戚因爲跋扈不可一世被猜忌,他卻只因爲身份是外戚,即便做得再好,腦袋也時時被當權者惦記。與之相反的,在歷史評價方面,別人篡位總會被質疑得國不正,他卻得到了後世非常不錯的評價。

隋書》記載了這樣幾件事,宇文護當權期間:“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後來又有人拿他的長相說事:“恐非人下,請早除之”、“普六茹堅貌有反相”;而他那個皇帝女婿,乾脆說過“必族滅爾家”這種話,甚至有過實際行動:“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

從宇文護到宇文贇,再到屢進讒言的朝臣,爲什麼他們都想要楊堅的命,而最終爲啥又沒能殺了他呢?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堅和他的身後,是北周皇室需要倚重卻也非常忌憚的政治勢力。

(一)關隴貴族的政治影響力

西魏時,實際掌權人宇文泰創立了府兵制,以八位柱國大將軍爲首,其中宇文泰與元欣算掛名,其餘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各督兩個開府。

八柱國雙十二大將軍和他們的後人,就逐漸形成了西魏、北周、隋唐時期極具影響力的關隴貴族集團。他們由上下級和錯綜複雜的聯姻,織起了一張利益糾葛的關係網,楊堅就是其中一員。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十二大將軍,楊堅娶了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弟弟楊瓚娶了宇文泰的女兒,獨孤信還有兩個女兒嫁給了八柱國之子:宇文泰之子宇文毓和李虎之子李……

這個關係網用一個詞可以形容,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北周皇家在楊堅問題上就時時處於矛盾之中,一面忌憚他背後的勢力,同時還需要藉助他的勢力和能力來鞏固皇權,既需要拉攏他爲自己所用,又想要找到他的錯處,合理地置他於死地。

(二)北周皇室的內部不和

在楊堅逐漸成長起來的同時,北周皇室內部卻是兄弟、叔侄之間猜忌不斷,前有宇文護和堂兄弟三人在實際皇權上的爭奪,宇文邕靠着各種裝柔弱才滅掉了囂張的堂哥,緊接着自己的兒子就對剩下的兄弟們百般猜忌,這也直接導致了北周皇室的凋零。

周宣帝宇文贇是個既不懂政治,又不懂做人的皇帝,對宗室不信任,對外戚不信任,對朝臣也是百般猜忌,直接將自己放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

生活上也完全是朝着亡國之君看齊,沉湎酒色、荒淫無道、暴虐成性,爲了貪圖享樂最後乾脆將皇位傳給幾歲的稚子。作爲外戚的楊堅,當時面臨的狀況就是:能夠壓制自己的宗室被皇帝女婿親自打壓了,能夠壓制自己的皇位也讓女婿親手送人了,最後這個荒唐的太上皇還把自己給作死了,權利就那麼一步步送到了自己面前,而他只需要躲開女婿拙劣的暗算就行。

二、隋文帝個人的能力和努力

強大的家族背景、北周皇室的集體凋零,無疑都給楊堅的上位創造了絕佳的機會,但倘若楊堅不具備與皇位匹配的能力,難保不成爲下一個王莽,那樣的話,皇位到手也只能過把癮而已。

可楊堅不僅敢去改朝換代,他也有足夠的能力讓國家變得強大。

(一)楊堅出衆的個人能力

楊堅建立隋朝以後,創下了幾個奇蹟般的歷史業績:結束了漢末以後幾百年的亂世,讓天下重歸一統;開國之初用極短的時間讓經濟發展創下了盛唐三代人都達不到的高度,儲存的糧食到李世民在位多年後還沒吃完;在文化方面,國家和民間藏書量都達到歷史之最。

楊堅是如何從外戚逆襲成開國皇帝的?

對內他是讓經濟騰飛、民生富足的高手,對外他也是戰績斐然的“聖人可汗”,突厥分裂爲東西兩部,東突厥內附都出自他的手筆;對吐谷渾則是先打服再聯姻,將屈辱的“和親”改爲“賜婚”,同樣維持了良好的關係;其他外族看到隋的強大,也都或歸附或臣服。

還有一項沿襲千年,給讀書人創下平等競爭機制的“科舉制”,也是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手裏得到了初步的推行,雖然科舉制設置的初衷,只是想要儘量擺脫關隴貴族勢力的權力壟斷,卻給後世朝代多了挖掘人才的通道,也給了普通人蔘與國家管理的機會。

這是楊堅在改朝換代之後的歷史業績,那麼在他做臣子期間又做得如何呢?

《隋書》載:“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於河橋。明年,從帝平齊,進位柱國。與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於冀州,除定州總管。”

楊堅雖然憑父蔭獲取官職,卻也有實實在在的武功建樹。

文治方面,同樣是《隋書》記載:“每巡幸,恆委居守。時帝爲《刑經聖制》,其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切諫,不納。”周宣帝巡幸,楊堅負責留守京都,對於周宣帝時期的法令,他也提出了法令過於嚴苛不利於教化,提倡寬仁治世,可惜宇文贇不採納。

在宇文贇去世後,年幼的周靜帝不能理政,楊堅作爲皇后的父親總理朝政,“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與宇文贇治下的人心惶惶形成強烈的對比:“宣帝時,刑政苛酷,羣心崩駭,莫有固志。”

(二)楊堅的雄心壯志

《周書》載,周宣帝宇文贇去世,楊皇后得知“劉昉、鄭譯等因矯詔以後父受遺輔政”,雖然沒有參與,但權利能在自己家中,本來還挺開心的,但“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於言色。”這裏可以看出,周靜帝繼位之前,楊堅已經開始運作着掌握國家權利了。

此時的楊堅,作爲周宣帝第一皇后的父親(宇文贇雖然有五個皇后,但楊麗華是原配,地位最高),身負上柱國、大前疑、隨國公、揚州總管、左大丞相等職,順理成章地被新皇帝“委以重任”。

再然後就是大權獨攬,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備九錫之禮等,終於三讓而受天命,成了隋朝的開國君主。

可如果把楊堅改朝換代的準備工序從周宣帝駕崩開始算起,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可是從很早以前就在着手取代北周的天下了。

《隋書列傳》記載了兩個與楊堅早年間親厚的人物,從北周到隋朝的兩位重要軍事將領郭榮和龐晃。楊堅在和他們二人交往的過程中,早就透露過自己的雄心壯志,而這兩人不僅替他保守了祕密,還成了他實現理想路上的忠實追隨者。

郭榮跟楊堅差不了幾歲,年少時就關係挺好,經常有機會一起聊天,楊堅就曾經對郭榮說過很大逆不道的話:“吾仰觀玄 象,俯察人事,周曆已盡,我其代之。”

這番豪言壯語不僅沒有拆散了少年的友誼,反而讓郭榮更願意結交和跟隨。

等到多年以後,楊堅做了周靜帝的輔政大臣,已經將自己的意圖擺在了明面上時,兩人之間又有一番對話:“宣帝崩,高祖總百揆,召榮, 撫其背而笑曰:‘吾言驗未?’”

兩人都沒有忘記他當初的壯志,最後郭榮還以“龍潛之舊”獲封高官。

龐晃要比楊堅大一些,出道也比楊堅要早一些,但“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結納”,楊堅從隨州刺史離任回京時,龐晃特意到襄陽去迎,還跟楊堅說了一番話:“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籙。九五之日,幸願不忘。”楊堅的反應也很好品,他笑着說:“何妄言也!”

兩人於是交往越多,情義也越好,等到後來楊堅因爲受到猜忌自請外放亳州總管時,龐晃乾脆把事情挑明瞭:“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衆,天下不足圖也。”楊堅握着龐晃的手的回覆道:“時未可也。”這一下握手,是不需言語的交代隱忍。

楊堅是如何從外戚逆襲成開國皇帝的? 第2張

楊堅能夠改朝換代,跟關隴貴族集團的政治影響力是分不開的,先天擁有的身份優勢給他創造了很多便利;跟北周皇室自相傾軋也是分不開的,宇文家的頹廢讓他獲得了足夠的政治籌碼;但最重要的還是他本人,一個“開皇之治”就是他交給歷史的答卷。

雖然最後隋朝止步二世,國祚僅有短短的三十七年,卻沒有誰能輕易抹去隋文帝楊堅推動時代發展的政績,三百多年的亂世終於他手,一千多年的科舉起於他朝,就連輝煌璀璨的大唐,不也承襲了他留下的大量經濟文化遺產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