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努爾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是因爲什麼?

努爾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是因爲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這是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朝在建立初期是部落聯盟性質的武裝集團,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武力統一了女真各部後建立了後金汗國,並根據女真部落聯盟的特色創立了八旗制度,並在此之上制定了“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即由八旗旗主共同商量着來治理國家,根據《清太祖實錄》中的記載,努爾哈赤的本意就是誰能幹聽誰的:

“繼我而爲君者,勿令強勢之人爲之。此等人一爲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衆人之智慮耶?”

“八固山王,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

“至於八王理國政時,或一王有得心,所言有益於國家者,七王應會其意而發明之。如己無能,又不能贊他人之能,但默默無言,當選子弟中賢者易之。”

從努爾哈赤上述的言論來看,他搞的還真是一套比較民主的制度,當然這個民主只是對滿族內部而言。但不可否認的是,努爾哈赤是不希望有人在後金政權中搞獨裁的。“八王共治”中的八王也不僅僅只有努爾哈赤的子孫,還包括努爾哈赤的兄弟舒爾哈齊的子孫,甚至包括被努爾哈赤處死的長子褚英的後代。

但皇權和民主一向就是對立的,清太宗皇太極在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後金汗位後就開始對“八王共治”的制度下手,他先是通過打壓多爾袞多鐸等幼弟,搞出了個“四大貝勒”議政,即代善莽古爾泰、阿敏和皇太極這四位年長旗主主政。

努爾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是因爲什麼?

皇太極又搞掉了總跟自己唱反調的兄長莽古爾泰、阿敏,然後逼迫代善妥協,開始“南面獨尊”。皇太極在基本上能說了算後,又建立了只聽從皇太極指揮的“漢八旗”和“蒙八旗”來制衡“滿八旗”,並改後金國爲清朝,讓自己從“汗”變成了皇帝,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加強君權。

不過當時因爲南面還有明朝這個清朝最大的敵人還在,清朝內部需要團結,所以皇太極雖然大權獨攬,但還是勉強保留着“八王共治”這個民主政治的殼和制度,大事小事也還能保證徵詢八旗旗主的意見,除軍務之外的事務還能和八旗旗主們商量着來。

皇太極死的比較突然,沒有留下任何遺詔,這個時候“八王共治”這個民主制度的作用又體現了出來,在覬覦皇位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和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讓不休時,滿清八旗旗主通過協商決定了讓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位做皇帝,即後來的順治皇帝。

不過順治皇帝因爲繼位時年幼,大權被多爾袞奪得,此時的清朝皇權處於最低谷。等到順治年長且多爾袞病死後,又因爲明朝的抵抗勢力還存在,順治也還需要屬於滿族自己人的八旗旗主配合執政,所以“八王共治”制度也還能發揮作用。

清朝真正開始將君權徹底凌駕於“八王共治”和臣權之上的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執政初期,明朝的抵抗勢力就基本上被消滅乾淨,整個中華大地就只剩下清朝這一個統治政權,沒有了外部的壓力,康熙皇帝就有了執行君權至上這種集權政治的基礎

康熙在幹掉鰲拜集團後,利用短暫形成的皇權威懾力開始收權,他首先是將八旗旗主的統兵之權全給收回來,規定從他這任皇帝開始,八旗旗主不得直接統兵,在八旗人丁之上單獨設立都統及副都統這兩個正、副職務來專門統兵。

除統兵之外,委任的都統還要幫助皇帝管理旗務,而這些都統將由皇帝直接委任,也只能聽命於皇帝,自此,八旗旗主對各旗的影響力被消除到最低點,此外,康熙還將率兵出征的權力也從八旗諸王手中收回。

從康熙執政的中期開始,凡出征爲帥者必須從康熙本人的兄弟、兒子中選拔擔任,也就是說只能從順治一系的後裔中選拔領軍出征之人。到了康熙執政的晚期更是隻能從康熙的兒子中選拔領軍出征之人,並且康熙還默認各皇子直接插手和管理各旗的旗務,將八旗旗主(非皇太極一系的諸王)僅存的一點點發言權都剝奪。

剝奪八旗旗主的權力是滿族內部的事務,影響到的也只是軍權,對於需要漢族官吏幫助執掌的政權,康熙所採取的手段也很簡單,即用人和分配之權只可由皇帝本人掌控,康熙曾多次警告臣子:

“用人之權,關係最爲重大,故臣下不得專擅。”

努爾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是因爲什麼? 第2張

“凡頒赦詔,皆人主之事,非人臣所宜言。”

康熙除獨攬用人之權外,還設立密摺制度,讓官員們互相監督、防範和舉報,保證皇權獨一無二的仲裁權力,也讓皇帝有了各種瞭解民間信息的渠道。對於官員們來說,因爲誰也不知道身邊的哪位同僚或許就有密摺奏事之權,所以地方官員往往不敢以虛假信息欺騙皇帝,康熙得以能瞭解到真實的地方信息,也牢牢地控制着官員們的一切。

康熙就是通過強力收回了八旗旗主的軍權和旗務之權,又掌握着漢族官員集團的委任權力和分配他們幹什麼的權力,將清朝君權的強度發展到最高,爲皇權集權下的“康乾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