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雖然人常說《三國演義》是“七分真、三分假”,但在描寫魏延時,卻堪稱“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個“腦後生反骨”的惡名。實際上,魏延跟隨劉備時間雖然較晚,但對蜀漢卻始終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劉備信任和重用,雖說其最終被殺有自身性格問題,但也不乏楊儀心胸狹隘的原因。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魏延“腦後生反骨”,乃《三國演義》說法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登場於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當時,曹操率軍南下,劉備被迫率百姓撤至襄陽,劉琮卻聽從蔡瑁之言不許劉備入城,魏延於是挺身而出,打開城門請劉備入城,劉備爲免驚擾百姓,最終選擇離襄陽而往江陵。

就出場形象而言,魏延給人的印象可謂極度正面。而就在魏延開城門之時,城內文聘率軍殺出與之交戰,魏延力戰之下因兵卒損失殆盡,沒辦法只好撥馬而逃,因尋不見劉備,只得投了長沙太守韓玄。

後來,關羽率兵攻打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黃忠馬失前蹄而關羽並未趁人之危,次日再戰黃忠爲報不殺之恩,以箭射關羽也是隻射盔纓而不射人,卻不想因此引發韓玄猜忌,一怒便命人將黃忠拿下,令刀斧手將其推下城門外斬之。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就在黃忠被推出門外,即將被殺之際,本就因韓玄不重用自己,因不得志而積怨而魏延,出於義憤挺身而出救下黃忠,又率吏民殺掉韓玄,轉投了劉備。然而,魏延剛入劉備營中,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其爲何如此,諸葛亮便言,“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幸有劉備庇護才免得一死。

劉備率軍入蜀,魏延隨軍前往,久經沙場也算是勞苦功高,後又隨劉備參加“漢中之戰”,並無視曹操的招降而對曹操放箭,射中曹操人中,卻又被龐德殺退。劉備獲取漢中之後,魏延獲封漢中太守。

劉備去世之後,魏延先隨諸葛亮平定孟獲叛亂,後隨諸葛亮北伐而獻“子午谷奇謀”,卻因未被諸葛亮採納,便在奉命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軍令而險些敗北。後來,諸葛亮向天祈禱延命時,魏延進帳稟報軍情,卻不慎碰倒主燈,導致諸葛亮祈禱失敗。(話說小時候看電視劇時,看到這一幕差點沒被氣死,總認爲是魏延害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臨終之際,遺命楊儀統兵,魏延對此極爲不滿,便在諸葛亮病逝後率軍反攻楊儀,而楊儀則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挑釁魏延,就在魏延大喝“誰敢殺我”之際,最終被潛伏在一旁的馬岱所斬殺。

正史中魏延並非轉投劉備,不僅能力出色且忠心耿耿

《三國志·魏延傳》開篇便講,“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只說魏延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時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蜀作戰。雖未介紹何時跟隨的劉備,但也未提到魏延此前有效忠他人的經歷,因此一般認爲魏延是直接投入劉備麾下的,而並非《三國演義》中從韓玄處轉投劉備。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史料雖未提及魏延投效劉備的時間,但由於其出身義陽(今河南省南部一帶),而義陽在東漢時屬荊州部南陽郡平氏縣,因此個人推測,魏延應該是在劉備投奔劉表、駐軍新野期間投入劉備麾下的。

從有限的記載來看,魏延在入蜀之前應該還只是個默默無聞之輩,後因在爭奪益州期間屢立戰功,才得以在“益州之戰”後被任命爲牙門將軍。“牙門將軍”乃劉備所創,蜀漢中只有魏延和趙雲曾任此職,雖然《通典》將其列爲雜號將軍,但在蜀漢卻是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並代爲統領親兵的重要職位,任職者不僅要求勇武過人、能力出色,而且必須忠心耿耿。由此可見,劉備不僅對魏延的能力極爲看重,而且對其極爲寵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取勝後,自稱漢中王,而在任命漢中太守之時,雖然大家紛紛建議由張飛擔任,但劉備卻出人意料的將魏延任命爲了漢中都督、太守,並將其擢升爲鎮遠將軍。由此可見,對於自始至終跟隨自己的魏延,劉備是給予了最大的信任和重用。

事實上,魏延也並未辜負劉備的信任,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魏延都忠實的履行着鎮守漢中的職責,將漢中打造的如同鐵桶一般,未給曹魏留下半點可趁之機。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正式稱帝,魏延又被進封爲鎮北將軍。建興元年(223年),劉備去世後,太子劉嬋登基,魏延被加封爲都亭侯。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此後,從建興五年(227年)至建興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後四次跟隨諸葛亮北伐,不僅屢立戰功,甚至還在第一次北伐時,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並未被諸葛亮採納。北伐之餘,魏延則依舊擔負着守衛漢中的任務,而魏延在此期間因功被提拔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爲南鄭侯。

魏延被殺與其性格因素,但與楊儀心胸狹隘同樣有關

魏延雖然忠心耿耿、勇猛過人,但其性格方面卻同樣有着極大缺陷,不僅有些恃才傲物,而且自詡跟隨劉備較早,根本不將那些後起之秀看在眼裏,這導致他先後與劉琰、楊儀等人交惡,甚至數次要拿刀殺掉楊儀,幸有諸葛亮、費禕等人力勸,纔沒有釀成大禍。

楊儀此人,諸葛亮曾評價其“性狷狹”,也就是說楊儀的性情急躁、胸襟狹窄。以楊儀的性格,魏延既然與其結怨,楊儀心中必定對其極爲怨恨,只是劉備在位之時,魏延極受寵信,而楊儀地位又較低,無法對其展開報復罷了。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擔任先鋒官,同年秋諸葛亮病重,臨終之際諸葛亮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商議身後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後便撤軍,並以魏延斷後的決定,而且表明,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隨他去留。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諸葛亮去世後,爲保證大軍順利撤回,楊儀等人祕不發喪,依照諸葛亮遺計,令費禕向魏延傳達撤軍,並令其斷後的命令。誰知魏延聽說後,卻不滿的說道,“丞相雖然死了,但我還在。親屬官員就可以將其安葬,我來率領軍隊北伐,怎麼能因爲他的死荒廢了天下大事?況且我魏延何許人也,怎麼能聽從楊儀的安排,甘作斷後之將。”(《三國志·魏延傳》)

眼見魏延如此態度,楊儀果斷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不再例會魏延去留,直接率領大軍徐徐撤退。魏延得知後大怒,認爲楊儀這是有意怠慢自己,於是日夜兼程趕到楊儀大軍之前,並將所過之處的道路全部破壞,想要趕在楊儀之前率先返回成都。

與此同時,魏延和楊儀皆上書劉禪指責對方謀反,劉禪一時間無法決斷,便向朝中大臣進行詢問。要知道,魏延雖是劉備時期重臣,但由於長期在外統兵,與朝中大臣少有往來,而且此時的國君已經換成了劉禪,結果便是董允、蔣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楊儀、懷疑魏延。

在朝中局勢不利的情況下,魏延率軍先行抵達並佔據了南谷口,並對隨後趕來的楊儀大軍發動了進攻,楊儀則命王平抵抗魏延。王平來到兩軍陣前,大罵魏延的先頭部隊“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結果魏延“軍皆散”,魏延與其子數人見此只得逃亡,楊儀則派馬岱追上魏延並將其斬殺。

魏延真的“腦後有反骨”嗎?他最終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殺死魏延之後,楊儀將馬岱獻上的魏延頭顱踩在腳下,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並隨之誅滅魏延三族,可見楊儀對魏延的恨意。

《三國志》明確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而元代的郝經也認爲魏延被殺乃是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可見魏延之死乃是因與楊儀爭權,再加上兩人長久以來的矛盾所導致,與魏延“腦後生反骨”並無半毛錢關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