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中國神射手數不勝數 誰是最令人歎服的射箭達人?

中國神射手數不勝數 誰是最令人歎服的射箭達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冷兵器時代的武絕技

如果將傳統比做根,那麼傳統射箭這個根在中國不僅歷史古老,而且根系龐大、旁支衆多,其入地之深和覆蓋之廣,遠非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所能及。

“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爲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爲第一。”在中國古代,射藝作爲一門地位崇高的武藝,和劍術、拳法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武技的精華。即使在今天,下面這些神射手的名字仍令人過目不忘,充滿英雄般的傳奇色彩:論力量,有還在未冠時就能“挽弓三百斤”的岳飛;論距離,有一箭射出深入石叢中的漢代飛將軍李廣;論精準,更有春秋時“百步穿楊”的楚人養由基,以及通過學射柳葉和門前吊蝨而名揚天下的神射手紀昌。

歷史上,漢時的匈奴、南北朝時的鮮卑,宋元時的蒙古以及清朝的女真後裔,無一不以騎射爲立族之本。其中將射藝運用得最淋漓盡致、令全世界歎服的要算蒙古人。成吉思汗就曾規定,每個兵士必須攜帶下列武器:弓二至三張(其中至少有一張好弓),三個裝滿箭的大箭筒。一個訓練有素的騎射手每分鐘可以射出十支箭。蒙古騎兵西征時,遇到歐洲重甲騎兵集團衝鋒,先是在遠距離用強弓射殺,以儘可能殺傷敵人和破壞陣形。等距離靠近再換用飛行速度更快的箭射殺敵人。然後依靠自己快速的行動再次拉開和對方的距離,接着又是新一輪的箭雨。如此往復,等到蒙古騎兵揮動馬刀開始衝鋒的時候,歐洲的騎士已經傷亡慘重潰不成軍了。

中國神射手數不勝數 誰是最令人歎服的射箭達人?

源於西周的“射禮”被孔孟賦予了更多的哲學內涵,從軍事武技擴展爲社會教化手段。射手的着裝要求統一,出場時要有序和禮讓,每個姿態和動作都要合乎“禮”的規範。連現場奏樂也並非爲助雅興,而是實現“樂”的境界的提升。 供圖/香港歷史博物館

隨着北方遊牧文明和中原農業文明的不斷交融,尤其戰國時趙武靈王首倡“胡服騎射”後,中原的習射之風就不斷被強化。不僅軍中的神射手總能出其不意滅殺敵方主將,大量射手羣體更可在同一時間內遠距離大面積地殺傷敵方有生力量。鑑於弓箭在冷兵器中的威力,“控弦之士”的數量和質量成爲衡量軍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戰爭隊列也往往是“左騎,右步,中列強弓勁弩”。

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射箭在民間的盛行。據載,北宋時長城腳下的河北一帶,民間組織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個,參加的人員有三萬多,連大文豪蘇東坡都曾爲弓箭社的發展多次向朝廷進言。在國防事業貧弱的宋朝,弓箭社雖產生自保家衛國的需要,卻已具有了今日專業射箭運動員組織的一些基本特徵。而政府定期組織的圍獵活動和民間投壺遊戲的流行,更反映出“尚射”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弓、劍和拳三者之中,作爲人身體器官的延伸,弓箭走得最遠。但在較量中,其結果卻是滯後的。兵家之祖孫子曾以弓矢之法形容戰爭,在《兵情》一章中他說,“若欲知兵之情,弩矢之法也。矢,卒也;弩,將也;發者,主也。”這句話精妙地點明瞭弓(弩)、箭和人之間的關係:看得見的較量是在於射出的箭,最初的較量卻發生在拉弓的那一刻,而真正本質的較量卻是在弓後面的那個人,他的眼、手和心。可以說,人的作用是佔絕對主導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