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個朝代開始規定的?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個朝代開始規定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初的居喪是指從死亡到安葬的一段時間內,死者家人和親屬在飲食起居等方面表現出的異於平時的行爲,這種行爲是爲了表達生者心情之哀痛,又因人、因時、因地、因民族而各異,並無統一的標準。直至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先驅(胡適認爲即是孔子)才對此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並將其發展爲禮制,其中最大的創造,就是《儀禮·喪服》中所提出的子爲父母、妻爲夫、臣爲君的三年喪期(實際爲27個月)。其後直至漢初彙集成的《禮記》一書,又對三年喪期內的守喪行爲在容體、聲音、言語、飲食、衣服、居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標準,如喪期內不得婚嫁,不得娛樂,不得洗澡,不得飲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須居住在簡陋的草棚中,有官職者必須解官居喪,等等。

這就是宋高宗《起復詔》起始即稱的“三年之喪,古今之通禮也”。但這些理論在未得到統治者首肯之前,還不能落實爲強制性的規範。

因此整個春秋戰國至秦及漢初,除了孔子弟子曾爲孔子守喪三年外,並無一例守滿三年者。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個朝代開始規定的?

既便是孝子,如齊國晏嬰爲其父晏桓子、吳子諸樊爲其父吳子乘、刺客聶政爲其母,也都是安葬後即結束居喪,時間一般爲3個月或百日,稱爲“既葬除服”。儒家的三年喪制度還遭到其他學派的抨擊,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墨子,見於《墨子·節葬下》篇。

法制化

居喪制度作爲強制性規範始於漢武帝,但整個兩漢時期的禁約對象限制在王室諸侯範圍內,法律上並未強制居三年喪。

兩晉時期,三年喪與期親喪已成爲官吏的強制性行政規範,晉時對於居喪違制的處罰大多並非出於法律或詔令之依據,而是出於“清議”。

南北朝時期,居三年喪入於刑律。隋唐時期居喪制度全面法律化,不僅將居喪制度全面入律,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條款被列入“十惡”罪中。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個朝代開始規定的? 第2張

至明清時期,居喪法律有所變革。

《唐律疏儀》規定:居父母之喪,“喪制未終,釋服從吉,若忘哀作樂,徒三年;雜戲徒一年。”居期親之喪,“喪制未終,釋服從吉,杖一百。”“父母之喪,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內是正喪,若釋服求仕,即當不孝,合徒三年;其二十五月外,二十七月內,是‘禫制未除,此中求仕爲‘冒哀’合徒一年。”“居父母喪,生子,徒一年。”“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居期喪而嫁娶者杖一百。”“父母之喪,解官居服,而有心貪榮任,詐言餘喪不解者,徒二年半。”大清律規定:“凡居父母及夫喪而身嫁娶者,杖一百;若男子居喪娶妾,妻女嫁人爲妾者,各減二等……若居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喪而嫁娶者,杖八十。”《清通禮》載:“凡喪三年者,百日剃髮。仕者解任。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小入公門,不與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