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五萬人馬 蜀漢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五萬人馬 蜀漢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蜀漢政權是個先天不足的政權,只不過在夷陵之戰中徹底暴露了其自身內部的諸多矛盾。如果沒有夷陵之戰,還是會在別的方面發生大的問題,這是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政權性質。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五萬人馬 蜀漢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魏國是通過權臣篡位的形式實現政權更迭的,曹操就是漢朝的一個權臣,他本身是漢朝高官的後代。雖然說是祖上歷史不清白,但他的確是實打實的官二代,早年剛出道就是洛陽北部尉,後來逐漸升官到了漢朝丞相。

曹操依靠東漢末年社會動盪的歷史機遇,不斷擴大和充實自己的軍事政治勢力,消滅了張繡、呂布、袁術、袁紹,招降了劉琮。儘管勢力如日中天,但他自始至終打出來的旗號都是漢朝,始終掌握着漢獻帝,以漢朝丞相自居,對外宣稱“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死之後,他的繼承人曹丕篡奪了漢朝的江山,建立魏國。雖然是篡位,但是曹魏政權是本土的統治階級,是漢朝內部的權臣,而且曹操苦心經營了多年,在中國北方地區很得人心,所以曹丕篡漢沒有產生巨大的社會動盪。說明曹魏政權內部矛盾比較緩和。

再看孫權,依仗父兄打下的基礎坐領江東,而且江山險固,人民依附。

從孫堅開始創業,孫氏集團經過多年的血戰奪取了江東地區。孫堅死後孫策繼續擴充實力,擴大地盤,征服了很多割據的地方小軍閥和類似土匪的地方武裝,比如嚴白虎之流,建立了一個比較統一的割據政權。

到了孫權這一代,繼續勵精圖治、招賢納士,江東士族與孫氏集團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董襲、甘寧等武將紛紛投靠,周瑜、魯肅等才俊也擁戴孫氏集團。可以說孫氏三代在治理江東方面,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發展成了實實在在的地方實力派。

相比於曹操和孫權,劉備的蜀漢集團就不是這樣了。

劉備雖頂着漢室宗親的光環,但實際上只是個織蓆販履擺地攤的小商販,按照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論起來,連個種地的農民都不如。

這樣的起點,自然是沒有任何資源,但是他卻有理想有抱負,立志效仿東漢的光武帝,在亂世之中興復漢室。

於是,在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的動盪歲月中,他聯合關羽、張飛招兵買馬,建立起一支規模不大的武裝,從河北一帶流動作戰,經過多年的努力有了一點地盤。

後來劉備也注意招賢納士,引進人才,先後有了徐庶、孔明和龐統這樣頂尖的謀士輔佐,還留下了三顧茅廬的歷史佳話。

經過不懈努力,劉備終於打出了一片江山,這片江山不在河北,而在西南一隅的四川。對於當地土生土長的益州士族,以及已經劉焉、劉璋兩代統治益州的東州集團而言,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最晚來的外來戶。

這就導致蜀漢政權,處在一個內部整合程度不高的困境中,存在着諸多矛盾,比如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矛盾,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荊州集團內部的矛盾等等。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蜀漢政權的存在,比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更加艱難。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大部分是外地人,是在長期的戰爭中吸收來的精英,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對此有過闡述: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意思是幾十年時間才聚集了一批精英,這些都是在全國範圍內不同州郡間聚集的,如果不趕快出兵北伐,時間一長,大部分精英病死或者老死,損失超過三分之二且無法補充,今後怎麼對敵呀?

後來蜀漢政權的人才青黃不接,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現象,也印證了諸葛亮的擔憂。正是因爲人才補充不上這個原因,劉備才着急出兵打東吳。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五萬人馬 蜀漢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第2張

劉備事實上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只不過被《三國演義》矮化成一個只會哭的仁厚長者了。實際上在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前,劉備就打了不少漂亮仗。

稱帝之後,劉備認爲蜀漢政權的實力已經達到頂峯,同時也感覺到時間緊迫必須加快軍事行動的步伐,否則會有人亡政息的危險。恰在此時,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喪師失地,身死人手。

劉備決定以兄弟情義感召大家,掩蓋出兵東征等真正原因——人才不濟,於是纔會不聽勸諫出兵伐吳。這次軍事行動,按照劉備的戰略是先滅吳再伐魏。畢竟曹魏實力強大難以撼動,不如先滅掉東吳擴充實力,再挾勝利餘威出兵伐魏。

這麼大的軍事行動,爲什麼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因爲內部整合程度太低,必須防範內亂,所以諸葛亮要留在國內維護穩定。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夷陵之敗暴露了蜀漢政權致命弱點——政權內部的整合程度太低,人才補充嚴重不足。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五萬人馬 蜀漢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第3張

對這個弱點劉備和諸葛亮是心知肚明,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有共識也有分歧。他們的共識是加快軍事行動,絕不遷延歲月,分歧在於劉備的戰略是先滅吳再伐魏,諸葛亮的戰略是聯吳抗曹。

所以,即使沒有夷陵之敗,蜀漢政權同樣會因爲內亂或者外部的進攻變得一蹶不振。蜀漢政權就像一輛無法加油的汽車,必須在油箱裏的油耗盡之前到達目的地。

所以劉備和諸葛亮都不停的打仗,就是擔心自己手下的精英在自然規律面前損失殆盡之後無人可用,當地士族不願爲蜀漢政權拼命,精英人才補充極爲困難。

曹魏政權紮根在當地百姓當中,東吳政權與當地老百姓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精英人才,就像汽車可以不斷加油一樣。

所以,對蜀漢政權來說他們最大的敵人是時間,而不是曹魏和孫權。隨着時間的流逝蜀漢政權肯定會江河日下,逐步衰落下去,夷陵之戰加快了這個進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