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第烏海戰背景是什麼?第烏海戰過程是怎樣的?第烏海戰的意義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

第烏(Diu)海戰是指1509年2月2日至3日發生印度第烏的一場爭奪香料貿易權的海戰。參戰一方是葡萄牙,另一方是埃及馬木魯克蘇丹國、卡利卡特扎莫林和古吉拉特蘇丹的聯合艦隊。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

此戰標誌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對抗從地中海地區發展到了印度洋地區,也導致了穆斯林國家失去了對印度洋的絕對統治權。

第烏海戰背景

達·伽馬離開印度走後,他留下的5艘船就擔負起掠奪阿拉伯船隻、破壞埃及與印度之間貿易的任務。這是葡萄牙也是歐洲人在亞洲設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艦隊。

爲了報復,沙末林組織了反對葡萄牙和柯欽聯盟的5萬大軍討伐與葡萄牙人結盟的柯欽,留下來的葡萄牙人與柯欽軍隊逃到一個小島上苦苦支撐,直到1504年另一支葡萄牙艦隊到來後才解圍。此舉加深了柯欽與卡利卡特的仇恨,也促使柯欽與葡萄牙走得更近。

同年,葡萄牙與柯欽正式結成聯盟,並且把在此修建的一個永久性的據點稱爲曼努埃爾,是當時葡萄牙國王的名字,以示此據點的重要。

1502年~1505年,曼努埃爾多次派艦隊在海洋上攔截阿拉伯人的商船以保證自己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在達·伽馬以前,每年從傳統商路上亞洲流到歐洲去的各種香料,共達350萬磅,而在這幾年裏,平均每年不足100萬磅。

有一個估計說,在這幾年裏,曼努埃爾平均每年從香料貿易上所取得的淨收入爲百萬克羅塞多。儘管卡布拉爾和達·伽馬全力“摧毀”和“扭轉”,畢竟還是未能壟斷全部的香料貿易。

經驗表明,僅靠在一兩個據點,哪怕年年派出遠征隊去裝運香料,也辦不到這一點。因此有必要在印度常設一支軍隊。

第烏海戰過程

奧斯曼蘇丹由於其木料運輸船受到葡萄牙王國偵察船的不斷騷擾,向埃及支援了由希臘水手操縱的地中海式排槳戰船。

這些船在威尼斯派出的船匠的幫助下在亞歷山大被解體,然後運送到紅海海岸重新組裝。但這種老式船隻有首尾才能裝炮,無法裝舷炮,因爲這會干擾划槳。

而阿拉伯的單桅帆船則無法裝重炮,所以這支艦隊主要火力只不過是原始的弓箭手而已。這個新的艦隊1507年向印度出發了,首先駐守吉達港,防範葡萄牙的進攻。然後經過亞丁港,1508年,他們跨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第烏。

實際上葡萄牙之所以與阿拉伯人進行這場戰爭,不但是爲了加強葡萄牙對印度的殖民控制,也是爲了給同年3月的焦爾海戰報仇,那次葡萄總督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的兒子羅倫索死掉了。

阿爾梅達總督憤怒地說:“那些吃小雞的人要麼把大公雞也吃了,要麼就償命!”堂·弗朗西斯哥·德·阿爾梅達總督急着給兒子報仇是因爲到12月他的任期就結束了,那就來不及了。後來阿爾梅達在回國途中死於與南非土人霍頓督人的衝突中。

堂·弗朗西斯哥·德·阿爾梅達總督指揮着18只船,大約1800葡萄牙士兵和400個科欽的土著兵。對方是埃及和古加拉聯合艦隊,有100條船,但是大船隻有12條,其他都是隻有弓箭手的單桅帆船。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 第2張

聯軍偵察到葡萄牙軍從科欽北上而來,因爲害怕他們的技術優勢,所以準備依靠第烏要塞的岸炮來進行作戰,他們在港裏拋錨等待葡萄牙軍的進攻。

葡萄軍有5條大卡拉克帆船,4條小卡拉克帆船,6條卡拉維爾帆船和3條其他小船。葡萄軍不論炮火還是步兵都有優勢:火炮口徑大,炮手熟練,船隻更耐打,卡瑞克帆船的改良更爲海上戰爭來帶來了新元素,海上戰爭不再單是兩船間短兵相接及弓箭互發的模式,而轉變爲更具威力的炮戰,亦引伸出後來戰列艦的形成。它能抵受來自體型較小船隻的攻擊。

船上的四桅上,掛有三角帆及橫帆,這足夠提供動力令船隻航行速度增加。卡拉克帆船具備的多層甲板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亦便於發射並排的側舷火炮,增加船隻威力。

第烏要塞的岸炮射程不如他們,因此無法造成任何威脅。步兵不但裝備精良,善於射擊,還可以非常熟練的投擲榴彈。葡萄牙的船隻是爲了在大西洋航行而造,抗浪性能優良。

戰鬥一開始,穆斯林戰船還準備按照傳統戰術,撞擊並靠攏敵艦,將圍系白頭巾、手持月牙大刀的勇士送上敵艦展開肉搏時,葡萄牙艦隊的大炮在100碼之外就把他們擊沉了。

阿拉伯聯軍的排漿船和單桅帆船既沒有火炮,弓箭的射程和威力也小的可憐。並且當他們接上舷後才發現,對方船舷太高導致士兵爬不上去,結果被士兵以火器打得七零八落。

第烏海戰結果

最後葡萄牙人以少勝多,以18艘船、1800多人的兵力打敗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聯合艦隊。而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聯合艦隊的失敗除船隻性能落後和訓練不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部不和,由於印度人中有人私通葡萄牙,斷絕了埃及軍隊的供應,以至埃及軍隊憤而離去,最終導致了聯合艦隊的分裂。

第烏海戰的意義是什麼?

此戰的戰略意義可以同勒班陀海戰,阿布基爾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和對馬海戰相提並論,雖然規模無法與之相比。

它標誌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對抗從地中海地區發展到了印度洋地區,而印度洋是當時國際貿易的決定性競技場。

第烏海戰使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控制了印度洋地區關鍵的貿易口岸和沿海地區,如蒙巴薩、索科特拉、荷母茲、果阿、錫蘭和馬六甲,開始稱霸印度洋。而由於印度洋控制權的喪失,使穆斯林世界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而轉衰,也成了當時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更爲重要的是,在陸地上很難對付的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卻無法與歐洲人有效地對抗。隨着被趕出印度洋,土耳其人的側翼受到了歐洲人的直接威脅,從而形成在陸地上歐洲人的防守和在海洋上的歐洲人的大迂迴、大包圍的態勢。

更爲嚴重的影響是在經濟上香料貿易控制權的易手,沉重打擊了穆斯林而歐洲獲益極大。後來阿爾梅達在回國途中死於與南非土人霍頓督人的衝突中。

葡萄牙第烏海戰簡介:葡萄牙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權 第3張

但是,日後興起的英國、荷蘭等列強逐步蠶食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地盤,葡萄牙風光不再,而印度也在這一過程中淪爲了西方人的殖民地

1961年12月12日,印度部隊開入葡屬印度的果阿、達曼和第烏,從事實上宣告了葡萄牙在這一地區統治的結束,不過葡萄牙方面直到1974年才承認印度在上述地區的主權。

此戰的傷員中有著名的環球航海者,人稱費迪南德·麥哲倫。

此後阿拉伯人並非沒有企圖在印度洋上恢復勢力。1509年底,奧斯曼帝國海軍名將凱馬爾·列伊斯受命統率一支裝載着大量木材,槳手和加農炮的運輸艦隊前往埃及,以援助馬木魯克海軍在印度洋與葡萄牙人的戰爭。他此前多次打敗基督教艦隊,橫行地中海,但這是他的最後一次航行。

當1511年初他的艦隊航行到納克索斯公國(位於愛琴海上的羣島)領地附近時,一場罕見的巨大風暴襲來。凱馬爾·列伊斯的旗艦不幸在暴風雨中沉沒,與同船的部下一道葬身海底。從此,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的海權就一路衰落下去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