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馮子材是晚清名將,他是如何打贏鎮南關之戰的?

馮子材是晚清名將,他是如何打贏鎮南關之戰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馮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爲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取得了鎮南關之戰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勢,若沒有這場勝利,中國西南邊疆的形勢將不可想象。

清末,夕陽西下,羣鴉亂飛,已呈衰敗之勢。各國侵略者見有機可乘,仗着火器的銳利,紛紛而來,逼迫清政府坐在談判桌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賠款、割地、開放口岸。法國內閣見此情景,也躍躍欲試,急忙派出自己的軍隊,一路戰火硝煙,佔領越南,逼迫越南成爲其附庸。然後,長驅直入,刀鋒直指大清西南雄關鎮南關。一時,西南烽煙陡起,鼙鼓如雷。大清西南邊陲已岌岌可危。

此時,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再也坐不住了,怒目圓睜,拍案而起,自募軍隊,自行訓練,開始了一場衛國之戰,也開始了一場傳奇之戰。他,就是清末名將馮子材。當時,他已經“稱疾歸”,躲在鄉下,成爲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當地方官前來,看到昔日的廣西提督穿着短衣,赤着腳,正帶着孩子吆喝着牛從田裏回來,方纔明瞭,他真的已鋤豆南山、採菊東籬了。

可是,馮子材最終還是出山了。他脫下身上的短衣,以年近七旬的高齡,離開故鄉,離開田野,馬蹄噠噠,一直走向戰鬥的最前沿,走向鎮南關,掀開救亡圖存的一頁。一個老人,長鬚飄飄,仗着一根雪亮的長矛,走向關口,走向炮火硝煙裏,讓人想象中都有幾分悲壯,也有幾分自豪。

但其實在出山前,馮子材心裏是有着強烈不滿的。首先,官場污濁,爾虞我詐,讓他憤恨,讓他不屑。生於普通百姓家庭的馮子材,自幼父母雙亡,生活極爲艱苦,但也形成了他嫉惡如仇、不畏強權的性格。早期,馮子材加入“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後被招安。因治軍有方,御下有術,曾屢屢翦除各地反清武裝,立下赫赫戰功。還曾率三千兵士鎮守鎮江,抵禦賊寇的多次攻打,表現出色。

此事後,馮子材即被任命爲廣西提督,並獲得黃馬褂賞賜,予以世職。然而,也是在任提督期間,嫉惡如仇的他,彈劾貪官污吏、伸張正義。可惜,官場風雲險惡,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弄得他暈頭轉向,馮子材只好告病還鄉,暫時結束顯赫一時的提督生涯。

其次,法人來攻時,朝廷所下聖旨,更讓他生氣。《清史稿·馮子材傳》記載,“朝命佐廣西邊外軍事,其時蘇元春爲督辦,子材以其新進出己右,恆悒悒”。馮子材之前的官職是提督,換言之,也就是省軍區司令,現在,卻命他成爲一個後進之人蘇元春的下屬,老人有點不高興。自己好歹也算一代名將,爲何落得如此待遇?但是,當馮子材聽聞諒山情況危急,便大手一揮,將所有的不滿都像煙雲般拂去。他帶着自己的兩個兒子,還有鄉勇,“亟赴鎮南關”,走上了抗法戰爭的最前沿。

馮子材是晚清名將,他是如何打贏鎮南關之戰的?

馮子材趕到前線時,鎮南關已被法軍攻克並毀掉,形勢十分危急。法軍當時用的是火器,清軍大多還是刀矛,最先進的也只是鳥銃。馮子材敏銳地認識到,要抵抗法軍火器進攻,必須憑藉關隘,進行阻擊戰,疲勞敵人,然後趁着其彈藥告罄時,再進行反擊。

於是,馮子材首先相度地勢,“以關前隘跨東西兩嶺,乃令築長牆,萃所部扼守”,在鎮南關前東西兩道山嶺間修築長牆,集中部隊,進行防守。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非常必要的,它擋住了法軍最初的一輪兇猛進攻,以至於“炮聲震山谷,槍彈積陣前寸許”,但法軍愣是沒有攻入這道關隘。將士們也是憑藉這道關隘,保護了自己,消耗了敵人的彈藥,還有他們進攻的勢頭。緊接着,馮子材來到軍前,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進攻。當關隘修築完畢時,法軍有些慌神,就紛紛揚言,將於某日前來攻關。

馮子材一眼看穿他們的把戲,笑笑說:“逆料其先期至,乃決先發制敵”,他料到,法軍如此宣揚,一定是想故意誤導自己,很可能會提前來進攻。於是,馮子材決定先發制人,親自率軍襲擊文淵城,靠近法軍的老窩,多次進攻,斬殺諸多法軍。此戰,無疑打擊了敵焰,振奮了士氣,也爲鎮南關大捷打下堅實的基礎。

真正的鎮南關大捷發生於1885年3月23日。當法軍拖着大炮,氣勢洶洶來攻關時,馮子材對將士們振臂高呼:“法軍再入關,何顏見粵民?必死拒之!”在他的鼓舞下,大家藉着新修的關隘,阻擊了法軍第一輪炮火襲擊。法軍攻關不下,灰溜溜地再次拖着大炮,敗退下去。

見到法軍慘狀,所有士兵都歡呼着,可是,馮子材心裏明白,法軍並沒有受到重大打擊,他們還會再來的。因此,他要求大家厲兵秣馬,做好準備。果然,第二天天一亮,藉着山霧的掩護,法軍拖着炮車悄悄靠近,到了關隘前,被清軍發現。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一員老將,身着短衣,腳穿草鞋,持矛衝出,撲向法軍,這就是馮子材。他的身後,緊跟着他的兩個兒子,也仗矛衝鋒,刺殺敵人。史書記載,馮子材“自開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榮、相華躍出搏戰”。

有人說,他將二子帶在身旁,就是準備爲自己收屍的。在他的感召下,“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鬥。關外遊勇客民亦助戰,斬法將數十人,追至關外二十里而還”。這次作戰,不只是清軍奮勇殺敵,鎮南關百姓也拿起武器,自動加入到打擊侵略者的行列裏。

在大清軍民的合力沉重打擊下,法軍倉皇逃走。因此一戰,也令法軍內閣倒臺。趁着戰勝之威,馮子材沒有停止腳步,他帶着軍隊,旗幟招展,一路凱歌,繼續進取,“越二日,克文淵,被賞賚。連復諒城、長慶,悉返侵地”。法軍佔領的土地,被陸續全部奪回。

將法軍趕出國門後,馮子材便駐軍中越邊境。此時,越南百姓一再哀求,馮子材也打算將法軍徹底趕走,於是再度投袂上馬,揮軍出征,開始援越。史書記載,“越民苦法虐久,聞馮軍至,皆來迎,爭相犒問,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蕩北圻策”。他的軍隊,沿路受到越南百姓的歡迎,面對此情此景,老人熱淚盈眶,訂下作戰計劃。越南兵勇也紛紛響應,他們“樹馮軍幟,願供糧運作鄉導”,馮子材的大軍,於是金戈映日,攻打郎甲、北寧。

可是,已走向末路的清廷,此時卻“罷戰詔下”,開始和法國人講和。無奈,馮子材只能帶着自己的軍隊退出戰場。離開前,當地百姓攀留哭泣,老將軍也淚流滿面,“揮涕不能已”。

擡棺出征,表明的是一種拼死殺敵的決心,展現的是一種血戰到底的豪情。擡棺出征,就意味着老將要戰死沙場,這是一種無言的悲壯。晚清時期最著名的擡棺出征者,人們都知道是收復新疆的左宗棠。而另一位擡棺出征者馮子材卻少有人知。作爲同一時期的民族英雄,他們擡棺出征的壯舉有哪些相同與不同呢?

先說相同的地方。首先兩人都是老將出馬。風燭殘年的老將出徵,尤顯悲壯。1876年4月,左宗棠擡棺出徵收復新疆,時年他64歲。1884年5月,馮子材擡棺出征抗擊法國侵略者,時年他66歲。這個年齡,本應是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而他們二位卻臨危受命,保家衛國。當時,左宗棠一路征戰,從太平天國剿匪,到西北迴亂平叛,再到收復新疆,始終沒有閒着。而馮子材已經解甲歸田、退休在家,因張之洞的舉薦才被朝廷重新啓用。年逾花甲征戰沙場,老將出徵殺敵很可能就回不來了。兩人都是抱着必死的決心,纔有了擡棺出征。擡棺出征,同時也是鼓舞軍心之舉。統帥如此,全軍將士必受到感染,士氣定會大增。

另外一個相同點是,都是抗擊外敵之戰。當時的新疆,有俄國與英國兩國勢力插手,外國人阿古柏入侵併霸佔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就是要趕走外國侵略者,掃清內亂,震懾俄國與英國勢力,維護國家領土與主權的完整。而馮子材則是直接抗擊法國人的入侵,同樣也是維護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完整。所以,從這點來說,二人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再說兩人不同的地方。一是面臨的國內形勢不同。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朝廷內有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認爲,應重點守海防,新疆大不了可以放棄。而左宗棠等人則認爲,海防、塞防同樣都重要。重要當然是都重要,但問題是銀子不多,精力也顧不過來。左宗棠就是在這種別人反對、嘲諷、拖欠軍餉的情況下,頂着壓力毅然擡棺出徵收復新疆的。

相反,馮子材擡棺出征比左宗棠晚了八年,他在阻擊法國人時,已經沒有了海防與塞防之爭,朝廷看到了塞防的重要性,李鴻章也看到了,塞防不放棄也可以。所以,馮子材面臨的形勢與壓力並沒有左宗棠大。他抗擊法國侵略者,是沒有人反對的。李鴻章頂多質疑一下他“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另一個不同是,左宗棠是長途異地征戰,他並不熟悉新疆當地情況。左宗棠的大軍一路向西,大漠戈壁,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戰線過長,補給困難。相反,馮子材是本地迎戰,坐在家門口迎擊敵人,相對難度就小了很多。馮子材本身就是廣西人,而且還在廣西當了二十年提督,威望很高,對本地情況,邊境軍務都非常熟悉。左宗棠長期在內地,一路殺到大西北,這對他來說,則是極大的考驗。

再一個不同是,新疆與廣西的“省情”不同,雖然廣西也有少數民族,但沒有內亂,也沒有什麼宗教問題,漢族與少數民族可以同仇敵愾,齊心協力共御外敵。而新疆則不同,不僅有俄國、英國兩股大勢力,還有中亞其他小國的勢力滲入。另外,新疆內部宗教問題嚴重,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也乘勢作亂。左宗棠陝甘平叛回亂後,再到新疆仍然要面對這個棘手問題。

還有一個不同是,軍隊組成的不同。左家軍最初就是雜牌軍,東拼西湊的一羣烏合之衆。這樣的軍隊素質與戰鬥力可見有多麼不堪。但左宗棠及時調整,將八旗兵全部裁撤,補充戰鬥力極強的湘軍與滿蒙騎兵等正規軍。而且,左宗棠的手下還有劉錦棠、董福祥等大將協助。但馮子材不同,他的軍隊構成根本無法與左宗棠可比。當朝廷任命他爲統帥時,他臨時在廣西征兵。士兵既有貧苦的農民,還有地痞流氓、散兵遊勇。這樣的軍隊還要進行集訓,整編,難度可想而知。不過,馮子材手下雖沒什麼大將,但帶了兩個兒子在身邊。帶領一幫雜牌軍去與法國人打仗,估計馮子材若不擡棺出征、不帶兒子的話,那就難有號召力了。從這點來說,馮子材的難度要大於左宗棠。

馮子材是晚清名將,他是如何打贏鎮南關之戰的? 第2張

擡棺出征,鼓舞軍心,凝聚士氣,這種景象發生在屈辱的晚清時期尤爲可貴。在國家與民族的危難時刻,總有人敢於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不過,左宗棠與馮子材二人的這種精神,又讓李鴻章很尷尬。假如李鴻章整個擡棺談判,不知道會是啥效果。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