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崇禎年山海關大戰: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崇禎年山海關大戰: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山海關大戰背景是在明末崇禎年間。參戰方主要爲清軍和以吳三桂爲首的軍隊以及大順軍隊。發生的地點爲山海關一片石地區。主要參戰的人物有多爾袞、吳三桂、李自成和劉宗敏等。  

崇禎年山海關大戰: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李自成自稱新順王,建立國號爲大順。同年,清太宗皇太極駕崩,清世祖福臨繼位,由於小皇帝年齡小,就由多爾袞進行輔佐政治。當時明朝政府內部腐敗黑暗,民衆苦不堪言,各方人民紛紛起義,明軍與農民軍連年交戰。明王朝即將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多爾袞洞悉入駐中原時機已到,便多次以清朝皇帝名義給李自成寫信,提出想要共同攻入中原,而大順軍皇帝李自成並未理會,以上就是山海關大戰背景之一。

山海關大戰背景的另一個方面是在李自成行軍之前,佔據關東地區的清軍多次對明軍展開進攻,先後奪取了明朝重要的三城。隨後,李自成佔據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聽到了李自成佔據陝西的消息後,多次示好合作遭到拒絕,便採納大學士范文程的主張,決定將大順軍作爲敵軍,將作戰目標從攻打明朝變爲與李自成爭奪天下。

以上就是山海關大戰背景,此次山海關大戰也被歷史學家譽爲“決定中國命運的山海關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和深遠意義的一次重要作戰。作戰結果以大順軍勝利告終。

  山海關大戰過程

山海關大戰過程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精彩的一次戰爭,對歷代歷史學家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學術研究意義,以下爲山海關大戰的過程。  

崇禎年山海關大戰: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第2張

山海關大戰圖片

山海關大戰過程分爲了行軍、交鋒、決戰和結局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行軍:吳三桂率領的四萬大軍駐守在寧遠地區,目的是阻止清軍入駐山海關。在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馬上攻入京城之時,吳三桂率精兵將領直抵京城,但爲時已晚,京城已被攻破,皇帝自縊,遂折回山海關。李自成勝利後,命令投降的士兵招降,吳三桂決定歸順大順軍。去投降的路中,聽聞李自成殺害其家人妻子的消息,於是改變初衷,拒絕投降。吳三桂自知兵力有限,不能敵軍,於是向清軍多爾袞求援。第二階段是交鋒:李自成對清軍情況不瞭解,行軍緩慢。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大順軍與吳三桂軍交鋒,於一片石和西羅城大戰,接着李自成率兵猛攻東羅,北翼城池。同日,清軍與吳三桂軍匯合,多爾袞已經探清了大順軍的虛實,便採取漁翁計策,趁大順軍和吳三桂軍雙方激戰,雙方損失慘重後,一舉進攻,後發制人,並最後取得勝利。第三階段是決戰:吳三桂軍隊損失慘重,歸降於多爾袞,大順軍採取野戰方式與多爾袞清軍決戰,雙方展開肉搏,最終大順軍失敗。第四階段,結局: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后撤退,清軍勝利。

以上就是山海關大戰過程,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終。這次的勝利也改寫了中國接下來數百年的歷史。

  山海關大戰結果

山海關大戰結果影響重大,以多爾袞爲首的清軍取得最終勝利而告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慘敗,李自成亦被當地武裝殺死。  

崇禎年山海關大戰: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第3張

吳三桂畫像

山海關大戰結果是由當時社會背景,參戰的各方兵力以及複雜多變的作戰過程等衆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主要決定因素在於參戰方的領導戰略佈置。清軍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包括如下幾點:第一,多爾袞性格老謀深算,手下謀士機敏,清軍能夠洞察作戰情況,理性分析敵情。第二,多爾袞領導的清軍凝聚力以及作戰能力超強,其騎兵作戰水平更勝漢人一籌。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戰敗後狼狽西逃,此時由於驕兵而失敗的李自成沒有吸收教訓,聽信牛金星讒言,誅殺大將李巖,原本渙散的軍心立刻蕩然無存。士兵們看不到東山再起的希望,紛紛逃脫。最後在一處的地方武裝勢力中,李自成被伏而亡。山海關大戰結果關係着民族的危亡,農民起義時期驍勇善戰的李闖王在關鍵時刻失利,自己身死的同時也使得整個中國最後淪爲滿清的腐朽統治。雖然經歷過康乾盛世,可是閉關鎖國的排外思想成了整個中華民族最後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

山海關大戰結果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對後世影響意義深遠,尤其是消極影響方面。但是,中華民族憑藉自身的堅強和韌性,追上了現代社會的步伐。

 山海關大戰各方人馬

山海關大戰各方人馬數量在各類史書記載中大有不同。後經歷史學者的考證,通過精密推算,得出山海關大戰各方人馬數據。  

崇禎年山海關大戰: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戰爭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山海關大戰各方人馬主要包括大順軍、清軍和吳三桂部三方。主要參戰將領分別爲李自成、多爾袞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號稱二十餘萬大軍,經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6萬人次。多爾袞率領的清軍人馬根據史書記載,共計六萬至七萬之間。據史書記載“三桂募兵七萬”,其中降兵達2萬大軍,由此得出吳三桂軍隊人數。

山海關大戰各方人馬相差無幾,最終清軍奪得天下有其必然原因。首先,李自成作爲大順軍的領導,其本人在行軍過程中攻無不勝,助長了其驕傲輕敵的心理。其次,對於明王朝馬上土崩瓦解的政治現狀缺乏理智的判斷。主要表現在大順軍東征之時兵力缺乏,其號稱總量高達上百萬,佔領山西、山東等地後,又分別到各個領地駐軍,並沒有採取凝聚兵力作戰的方針策略。李自成大順軍在與吳三桂軍隊作戰中,對清軍的入關支援作戰和後期突襲完全沒有應急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最終被清軍乘機而入,奪得全國統一政權。在山海關大戰各方人馬情況促使下,清軍多爾袞最終奪取政權,以李自成爲首的大順軍慘敗西撤。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