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如何評價枋頭之戰?此戰對東晉與前秦帶來了哪些影響?

如何評價枋頭之戰?此戰對東晉與前秦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攻前燕之戰,又稱枋頭之戰。公元369年,晉大司馬桓溫率步騎共五萬大軍,從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出發,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起初勢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僅幾十裏的枋頭時,遭遇到了前燕軍隊的殊死抵抗。後因糧道斷絕,不得已而歸。南歸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設伏打敗,又被趕來支援前燕的前秦將領苟池、鄧羌劫了歸路,回到姑孰五萬步卒僅剩萬餘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戰雖然發生地點不在枋頭,但因爲史書上習慣成此次戰役爲枋頭之戰遂得名。

如何評價枋頭之戰?此戰對東晉與前秦帶來了哪些影響?

影響

東晉方面

第三次北伐(枋頭之戰),桓溫敗於枋頭,望實俱損,他的地位開始轉折。但這只是情況的一個方面。情況的另一方面,就桓溫在江左積累權力的過程看來,第三次北伐以後,桓溫才取得徐、豫,掃清進入建康的障礙,控制司馬昱,使東晉朝廷一度成爲“政由桓氏,祭則寡人”的朝廷。因此,桓溫第三次北伐又是他在江左權力之爭中取得勝利的頂點。但也使得東晉幾十年間再無力北伐。

前燕方面

桓溫的北伐對前燕的力量形成了一次相當的打擊,但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在枋頭之戰後不是勵精圖治,反倒是自以爲是,不修政務,國內政治日益腐敗,“政以賄成,官非才舉”。前燕還自恃晉軍已退,出爾反爾地拒絕將虎牢關以西之地給前秦做答謝,爲後來前秦的伐燕之戰找到了一個絕好的藉口。另外由於慕容垂此戰一戰成名,受到了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妒忌,也是慕容垂投奔前秦的前奏。慕容垂一走,前燕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

前秦方面

通過助燕擊晉,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實現了王猛設想中的晉、燕兩傷而秦得其利的構想,爲後來的伐燕乃至統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王猛充分利用兩國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機會,利用各自途徑積極收集前燕的重要情報,充分了解前燕的情況,加緊秣兵厲馬,積極準備滅燕之戰。

如何評價枋頭之戰?此戰對東晉與前秦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2張

評價

其實,早在桓溫失敗之前,前秦兩位大臣之間的對話中,早有人預料到日後的結局。前秦太子太傅問另一位大臣申胤:“桓溫士衆強整,乘流猛進,今大軍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結果會如何呢”?申胤答道:“從桓溫現在的勢頭看,似乎大有可爲。但以我的觀點,他必定不會成功。因爲晉朝皇室衰弱,桓溫專制其國,晉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所以,桓溫得勝,是晉臣不願看到的結果,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阻撓其事。同時,桓溫驕而恃衆,怯於應變,以大軍深入,放着大好機會不加以利用,反而持重觀望,欲圖不戰而取全勝。如果日後晉軍乏糧,軍心摧沮,肯定會不戰自敗”。申胤一席話,幾乎是百分百預言了枋頭之役。因此,內部之間的三心二意不團結,是東晉羣臣一直不能北伐勝利的最關鍵因素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