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趙括和長平之戰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趙國40萬大軍敗於秦國大將白起,趙括又要負多少責任?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大戰之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長平之戰決定了戰國時代天下土地的最終歸屬,也間接成就了我國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千秋大業,在戰爭中,趙國四十萬大軍敗於秦國大將白起,白起用計坑殺了趙國四十萬戰俘,只放回240名老幼以示威懾。

那麼長平之戰始末如何?趙括在失敗中又要負多少責任呢?

長平之戰根源:必有一戰

早在長平之戰之前,其他的諸侯國已經是國力衰弱,無力與秦國對峙,唯一有一戰之力的,只有趙國。

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秦、魏討伐齊國並擊破齊國,公元前279年,秦國派兵,多年來攻打楚國,最終終於攻破楚國國都郢都,此時戰國七雄中能有軍事力量與秦國一決高下的只有趙國。

因此其他國家都把與秦國對峙的希望寄託在趙國上,而秦國要想完成一掃六合的版圖必須首先除掉東進路上的趙國,公元前 270 年, 秦國曾經出兵征討趙國,在趙國的國境周圍滋擾。

但是最終兵敗,被趙國連連重創重創,這說明秦趙之間的強弱是相對的,事實上,秦趙爭強,是秦國在一統六合的大版圖中最爲棘手的,而關東各國,都把遏制秦國東進的希望寄託在趙國方面。

《戰國策 秦策三》,說這個時期"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的事情。也就是說,秦趙之間必有決定生死的關鍵一戰,雙方都無路可退,不成功便成仁。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第2張

上黨: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其實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最終是關於韓國上黨郡的爭奪,當時韓國國力衰微,於是秦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攻打下了韓國土地野王,韓國在丟失了野王之後更加恐懼於秦國的實力。

況且,韓國領土上黨郡十七座城池已經被切斷了與韓國本土的聯繫,因此韓國的王宮大臣們主張把上黨郡拱手讓給秦國以換來韓國的退兵,但是當時上黨郡的太守在請示了上黨百姓的意見之後發現趙國纔是他們的民心所向,因此索性拱手把上黨郡整整十七座城池送給了趙國。

上黨是當時的兵家必爭之地,早有戰國周公士子說過上黨郡據險而守,易守難攻,況且秦國得到上黨之後,可以據上黨和太原南望,相當於大半個天下已經進了秦國的口袋。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第3張

不出所料,這一行爲激怒了秦國,秦國於是開始籌備消滅趙國,兩年之後,秦國正式出兵攻打上黨,當時的趙國不以爲懼,由於上黨民衆紛紛舍家投奔趙國而去,趙國便在長平設兵迎接,於是秦軍轉移方向直撲長平,事態逐步擴大,四月,王齕向長平趙軍發動進攻 ,這便是長平之戰的開端。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原因

縱使趙括無能,趙國也不會讓一個空有紙上經驗的毛頭小子去統領大軍,因此紙上談兵的論調雖然不可不信卻也不可全信,而事實上,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也確實有其他原因。

1. 趙國的政治失敗,反制秦國並無效果

其實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也並非束手待斃,而是採取了反制秦國的自保措施,只不過都收效甚微, 趙國當時爲求自保曾經與其他國家聯合抵抗秦國。

《戰國策 秦策三》:"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就是在描述這樣一件事。並且在道德制高點上高於秦國,在當時趙國纔是夾在秦趙之間的小國更加傾向於的一方。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第4張

但是道德上的制高點並不能彌補軍事實力上的不足,這致使 趙國的朝廷也分立成兩個派別,分別主張接受與不接受上黨,但是最終趙王採信了以平原君爲首的主張接受上黨郡的意見,這才招來了秦國的大軍。

如《史記·白起王剪列傳》所述,平陽君趙豹一開始就持反對意見,認爲"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事實上,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對於趙國是否應該接收上黨做出過論斷,司馬遷認爲,上黨雖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如果趙國接受了上黨,必將引來秦國的報復,即使秦趙之間必有一場決戰,但是趙國的這一決定會提前引來這場戰爭,對於趙國極爲不利,況且從結果看來,趙王和平原君的觀點和舉動間接導致了趙國四十萬士兵被白起坑殺!

到了近代,也有不少史學家和司馬遷的觀點一致,即使明明瞭解收了韓國太守送來的上黨會招來刀兵之禍,但是趙王已然被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整整十七座城池所迷惑了雙眼,早已顧不上思考這樣做的後果。

2.趙國的軍事失敗

趙括在軍事指揮上雖然缺乏經驗,但是並非是一無是處,不過當時的親王在瞭解了趙國指定了趙括作爲將領之後,立即將原定的主將撤換爲副將,指定了戰無不勝的白起作爲主將,並且對外嚴格封鎖了消息,如此一來,一邊是剛剛上戰場的趙括,另一邊是戰無不勝老謀深算的白起,孰勝孰敗已經一眼可知。

在另一方面,秦國的大軍戰鬥力確實勝於趙國,在長途跋涉到達戰場之後,老將白起首先下令堅守不出,韜光養晦,隨後又假裝失敗退兵,趙括大喜,下令追擊敗軍,但是白起的帶兵經驗確實豐富,在退敗之時已經暗中埋一支伏兵尋找良機殺出,不僅配合大部隊將趙軍團團圍住,又將他們一分爲二。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第5張

在圍起趙軍之後,白起又截斷了趙軍的糧道,趙軍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地步。據說,當時的趙軍兵營已經出現了攻擊同伴而後分食其屍體的事件,對此趙括也無能爲力,只能下令堅守,固守待援。

"趙軍無以爲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當時的趙軍軍營已經極度缺少糧草,說明, 趙國的盟國——齊國已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而楚國方面也不見有什麼動靜。齊、楚態度的轉變, 大致有三個原因 :(1) 兩國國君的更替;(2) 秦國的收買;(3) 秦國的武力威懾, 尤其是對楚國的威懾。

在戰場上連連敗退的情況下,趙國情急之下只能與秦國講和,但是效果可想而知,其實,在趙國派出重臣與秦國講和之後,秦國根本不予理睬,而是直接扣押了講和的使臣。也根本沒有講和的餘地,這也在另一個側面說明趙括統領的40萬大軍已經是凶多吉少。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第6張

3.戰局緊急,趙括臨危受命

史學界一直樂於引用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來解釋趙國在長平的失敗, 即秦國的離間計使趙括取代廉頗成爲趙軍統帥, 而趙括只會" 紙上談兵" 。韓非也說" 趙任馬服之辯, 而有長平之禍" 。

實際上, 在當時的情況下, 趙括取代廉頗, 意味着只能靠戰場上迅速決戰求得生機的趙國,將一位願意出戰的將領替換下了不願出戰的將領。因此趙括只能選擇儘快與秦軍決戰以求得一線生機,但是偏偏白起避其鋒芒不與趙括交戰,又一步一步誘敵深入,年輕氣盛的趙括自然不是對手。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輸給秦國 趙括對此需要負多大的責任 第7張

據此分析, 《史記》中秦國用離間計的說法值得質疑。趙軍缺糧, 秦國大可不必急於決戰, 坐等趙軍自己潰散不更好麼? 換一個角度看, 趙括只會" 紙上談兵" 的話, 秦國又何必派出白起來指揮決戰呢?

由此看來,當時的趙國在國力上雖然不亞於秦國,但是在政治外交上其實已經處處受制於人,而趙括其實也只是爲數不多的願意出戰的將領,所接到的命令也只是儘快決戰,只不過歷史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替罪羊用以告誡後人而已,其實,長平之戰已經必敗無疑。

參考文獻

1.《國家大地圖集》

2.劉向 . 戰國策

3.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8 卷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