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戰史祕聞 > 一戰後軍事改革得失對中國的啓示:把握正確方向

一戰後軍事改革得失對中國的啓示:把握正確方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大浩劫,但從軍事角度看,它卻對世界軍事發展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標誌着機械化軍事革命的開端,並對一戰後各國軍事改革產生了推動作用。百年後的今天,回顧這一歷史進程,對我們今天的軍事改革仍有重要啓迪。

作戰計劃落後時代發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一個風雷激盪的年代。隨着兩個帝國主義集團之間的對立日益尖銳,歐洲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世界性的大戰正在醞釀之中。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也促使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武器的火力更猛、殺傷力更強、破壞性更大。

1883年,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機槍,經改進後每分鐘可射出600發子彈,使步兵戰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此時,軍隊的戰場機動方式開始向機械化、摩托化過渡,軍隊通信聯絡因電報電話應用大爲改善,總參謀部的出現使得戰爭指導和作戰指揮都產生了質的飛躍,戰爭開始孕育革命性變化。1861至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中,就已開始採取疏開的散兵線戰術和塹壕、鐵絲網等野戰工事,海戰中還第一次使用了潛水艇。正如恩格斯1893年在《歐洲能否裁軍?》中所感嘆的:“現在未必能再找到另一個像軍事這樣革命的領域。”

一戰後軍事改革得失對中國的啓示:把握正確方向

然而,此時爭霸的各帝國主義大國根本未曾認清軍事領域的最新變化,它們對於戰爭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總結拿破崙戰爭時代經驗教訓上,並“閉門造車”、一廂情願地制定了本國的戰爭計劃。

德國“施利芬計劃”的企圖是,先在西線迅速擊敗法國,然後回師東線打敗沙俄。施利芬斷言,戰爭將從春天開始,不遲於“秋日落葉”時就該結束。奉“拼命攻勢”和會戰至上爲宗旨的法軍,其“第17號計劃”規定,一旦德法戰爭爆發,法軍基本兵力將向德國腹地發起強大攻勢,經過兩三個大規模會戰就打敗德軍,贏得戰爭勝利。至於追求海上霸權的英國,其海上作戰計劃是,在北海和大西洋通過主力艦隊的決戰摧毀德國海軍,在陸上則派一支遠征軍到法國西北部配合法軍行動。

傳統戰法遭遇坦克飛機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初實踐,卻使各交戰大國建立在舊有思想基礎上的短期決戰計劃全部破產。戰爭開始僅三個多月,交戰雙方就被對方由鐵絲網、塹壕、步機槍掩體和地下掩蔽部等組成的防線所阻擋。在範圍有限的地面戰場上,即使集中大量的兵力,使用大量的武器,也還是難以實現突破。指導思想的陳舊和落後,導致戰爭發展成爲純粹的陣地消耗戰。1916年7月,在令人驚心動魄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以密集的機槍火力向英軍瘋狂掃射,僅一天之內就造成6萬英軍傷亡。

在海上戰場,交戰雙方海軍受“鉅艦大炮”思想影響,都企圖通過大規模海戰決定戰爭勝負,但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大海戰——日德蘭海戰並沒有產生人們預想的那種決定性結果。交戰的英國和德國任何一方遭到決定性的打擊都可能導致制海權能力的喪失,沒有人會貿然把本國的海軍命運投入到孤注一擲的賭博中。這樣,海上戰場也同樣變成了持久戰。

戰爭是矛盾的運動。當戰場僵局形成之時,也是其剋星誕生之際。坦克作爲打破陣地戰僵局的新式武器,此時應運而生。1916年9月,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即取得了戰術成功。康佈雷戰役中,英軍不僅創造了集中使用坦克的先例,還開創了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先河,傳統的陸戰方式從此開始受到強烈衝擊。與此同時,航空兵作戰樣式也隨着戰爭發展而趨於多樣,空中偵察、爭奪制空權、近距離空中支援作戰、戰略轟炸、防空作戰、空中反潛等作戰樣式悉數登場。在海上持久戰中,潛艇和海軍飛機的使用,則把海戰的作戰空間擴大到了空中和水下。戰爭結束前,英國海軍已經裝備了具有現代結構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

縱觀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傳統武器裝備、傳統作戰樣式仍占主導地位,但以坦克、飛機、潛艇和航空母艦爲代表的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出現和大量使用,不僅使軍隊的武器裝備結構開始發生變化,而且使軍隊出現了新的兵種,促使戰爭形態開始向機械化演變,從而揭開了機械化軍事革命的序幕。


二戰檢驗軍事改革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啓了機械化軍事革命的新時代,但軍事革命的完成有賴於持續不斷的軍事改革來實現。一戰結束後,英、法、德、蘇、美、日等國都根據一戰經驗開展軍事改革,併爲下一場戰爭做準備。這些國家在改革上的不同態度和不同作爲,不僅決定了它們在機械化軍事革命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它們在二戰初期的勝負。

英國 一戰結束後,富勒等人極力主張英國建立以裝甲部隊爲核心的機械化陸軍,從根本上改變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等構成的傳統陸軍力量結構。但富勒的觀點遭到了英國軍事當局一些重要人物的竭力反對。由於保守勢力的掣肘,加上經費緊缺,作爲坦克故鄉的英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其派往法國的遠征軍中,竟沒有一個裝甲師!英國陸軍二戰初期在歐洲大陸的作戰中遭受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一戰結束時,英國仍擁有世界一流的海軍,但對飛機和潛艇所帶來的海戰變革視而不見,仍將戰列艦作爲海軍建設的重點,而不致力於發展航空母艦和潛艇,並且不注重研究反潛戰,致使二戰初期在海上交通線上遭受了重大損失。

法國 一戰結束後,法軍領導崗位被大批戰功卓著的老將佔領着,他們陶醉於“曾經爲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堅持依託堅固防線制勝論,寄希望於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能遏制德國的侵略野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儘管戰後法國維持着龐大的陸軍和空軍,但其軍事改革卻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法軍坦克數量雖多,但都分散配屬步兵使用,沒有集中編組爲坦克軍團,形不成強大的陸上突擊力量。二戰初期,當德國裝甲部隊橫掃西歐之時,裝備有大量坦克的法軍不堪一擊也就不足爲奇了。

一戰後軍事改革得失對中國的啓示:把握正確方向 第2張

德國 戰後德國從一戰中得出了與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法國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爲,陣地戰已經成爲過去,機動作戰將成爲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德國陸軍認識到了坦克部隊在進攻作戰中的強大突擊能力,20年代中後期便初步確定了以裝甲部隊爲核心的陸軍編制新結構。到二戰前夕,德國陸軍已形成了以裝甲兵爲主要突擊力量的新型陸軍編制結構。二戰初期,德國裝甲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橫掃西歐大陸,所向披靡。但在海軍建設上,德國與其他海軍強國一樣,受“鉅艦大炮”思想影響,仍然致力於建造大型水面軍艦。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發展潛艇的設想具有創新之處,卻沒有引起希特勒的重視,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規模沒有得到明顯擴大,但它仍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聯 蘇軍在一戰後的30年代中期制定了大縱深戰役理論,這是一種嶄新的機械化戰爭理論。這一時期,蘇軍在機械化部隊建設方面也頗有建樹。但軍事上的保守主義使蘇軍的機械化改革步履維艱,一波三折。特別是主張機械化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肅清後,機械化改革進程出現停滯甚至倒退。1939年11月,蘇聯撤銷了當時的全部4個坦克軍。德國機械化裝甲兵團橫掃法國的事實,才使蘇聯軍政首腦如夢初醒。於是,1940年蘇軍決定重新組建機械化軍,但倉促組建的機械化軍直到戰爭開始時仍沒有配齊按編制規定的武器裝備,蘇軍因此在戰爭初期蒙受了重大損失。

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陸軍建設上沒有很快地採取根本性的改革措施,但在海軍的改革上卻邁出了革命性步伐。戰後初期,“鉅艦大炮”思想在美國海軍中仍根深蒂固,戰列艦作爲主力艦仍至高無上,美國仍準備打日德蘭海戰式的海戰。但是,美國海軍中一些具有遠見的人士,卻從試驗和對抗演習中看到了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優勢,提倡建造航空母艦,發展海軍航空兵,並促成了多個美國快速航空母艦特遣艦隊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爲美國在海戰中取勝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日本 一戰後的日本也實施了軍事改革。在陸軍建設上,日本集中力量實現機械化,提高陸軍機動作戰能力。在海軍建設上,日本深受“鉅艦大炮”思想影響,直到二戰爆發時,仍在全力製造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不過,日本海軍也有較大改革舉措。它借鑑英國使用航空母艦經驗,開始注重發展海軍航空兵,並於192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鳳翔”號,二戰前其航母數量已達10艘。只是由於日本沒有全力發展航空母艦,才使其規模受到限制。而正是憑藉着經過不斷改革和發展而急劇膨脹的軍事力量,日本從3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侵華戰爭,後來又將侵略魔爪伸向了整個東南亞,並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重創美國海軍。

對中國軍事改革的啓示

作爲機械化軍事革命肇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爆發已經百年。時至今日,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軍隊還沒有完成這場革命,而世界範圍內的一場新軍事革命已如火如荼。雙重歷史使命,構成嚴峻挑戰,只有持之以恆地開展軍事改革,才能完成兩場軍事革命,而重溫機械化軍事革命的發展歷程,對今天的軍事改革有着深刻的啓迪。

必須把解放思想作爲改革的第一要務。任何保守落後的軍事思想從來都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一戰後各國圍繞陸軍機械化問題創新和保守兩種思想的激烈博弈,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只有打破陳舊落後的軍事觀念,在思想深處來一場變革,才能跟上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步伐。在面向信息化改革中,任何僵化教條、思想懶惰、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保守落後思想,都必須堅決予以清除,否則改革就難以真正展開。 

必須堅決打破利益藩籬的束縛。任何軍事改革,都必然涉及利益調整,改革的阻力往往也會由此而產生,能否打破這一瓶頸,事關改革前途。一戰結束後,蘇聯某些騎兵出身的高級將領,對於曾給自己帶來榮譽、權威和利益的騎兵降爲機械化兵種的附庸心有不甘,結果給蘇軍機械化改革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當前,我軍改革也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能否打破利益固化藩籬,關乎改革大局,藩籬一旦突破,改革必將勢如破竹。

必須把握正確的改革方向。軍事改革是一項複雜系統工程,能否把握好改革方向至關重要。一戰結束後,不少國家在海軍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在重點發展傳統作戰力量還是新型作戰力量問題上首鼠兩端,未能選擇好方向,喪失了發展機遇。現在,我軍面臨着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在軍事改革上,必須用信息化軍事革命的目光去審視機械化軍事革命的歷程,用信息化思維方式指導軍事改革,以實現我軍機械化信息化雙重跨越。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