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是和哪個朝代的誰有關的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是和哪個朝代的誰有關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成語都有歷史典故,“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自於《晉書·謝安傳》,說的是謝安辭官歸隱東山後,又出山做官的事。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是和哪個朝代的誰有關的

(謝安雕像)

東晉名士中,謝安不論出身、相貌還是才學,都是名士中倍受追捧的偶像級人物。

爲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謝家是東晉時期最有名望的門閥望族,謝安妥妥就是名門貴公子。

和二,謝安極有才學,在文學和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第三,謝安生的清朗俊逸,是個清雅曠達,不願追求高官厚祿的人。

總之,謝安是個很完美的男人,是大家的偶像。據說,他因爲鼻炎,在清談或吟詩時,鼻音較重。士人爭相模仿,故意捂着鼻子吟詩,以模仿他的聲音。

紅極一時的謝安,不光在士人中倍受追捧,在達官貴人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他年輕時,便被朝廷徵召爲官。

朝中有人妒忌謝安的才學,屢屢在皇帝面前進讒言。

昏庸的皇帝信以爲真,所以一會兒提拔他,一會兒又貶謫他。

謝安不屑與小人爲伍,也看不上皇帝給他的官職,乾脆辭官歸隱在會稽東山。

但東晉皇室想要鞏固權力,必須得到門閥世家的支持。再加上謝安名聲在外,因此朝廷又數次徵召他出仕。

不過,儘管官職一次比一次大,但他都不理不睬,就是不肯應召。

士人見他執意不肯入朝爲官,只得長嘆:“安石(謝安的字)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意思是說,謝安不肯出來做官,天下百姓該怎麼辦呢?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是和哪個朝代的誰有關的 第2張

(苻堅)

公元383年夏天,前秦苻堅率87萬大軍攻打東晉。

眼見東晉不能敵,驚慌不已的晉孝武帝和朝臣們,再次想到了謝安。就在大家擔心謝安不肯應召時,會稽王司馬昱站出來說:“安石既能與人同樂,必能與人同憂,這時候徵召他,他必定不會拒絕。”

於是晉考武帝親自派人到東山去徵召,並封謝安爲征討大都督。

果然,謝安這次沒有推託。但當時由於權臣把持朝政,軍閥四方割據,東晉已成頹勢,所能用的兵力不足8萬人。

謝安知道以8萬人馬,與前秦87萬人馬相拼,確實很困難。但是,這仗也不能不打。雖說人少,精神很重要。所以,爲了鼓舞士氣,他不顧衆人阻攔,將侄子謝玄派往前線應戰。

謝玄率5000精銳部隊,夜襲前秦前鋒部隊帳營。由於秦軍毫無準備,同時又走了一個月,有些人困馬乏。所以,晉軍在很短的時間裏便取得了勝利。

這一仗,讓晉軍士氣高漲,而前秦軍則士氣大挫,人心浮動。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什麼?是和哪個朝代的誰有關的 第3張

(淝水之戰)

隨後,曠古爍今的“淝水大戰”展開。

當時,秦軍緊逼淝水西岸,晉軍根本無法渡河上岸。

謝玄用謝安的主意,派使者見秦軍大將苻融,請求秦軍後退數裏,好讓晉軍上岸,再決一勝負。

苻融認爲不妥,但前秦皇帝苻堅卻認爲,所謂“半渡而擊之”,正好趁晉軍渡河的時候,迅速剿滅他們,於是同意了謝玄的主意。

然而,秦軍本就士氣低迷,在尚不明情況下大家便被命向後撤退,後方的秦軍以爲戰敗,立刻亂了陣腳。

就在此時,早已混入前秦軍隊中的晉軍將領朱序,在前秦軍中高喊:“秦軍敗矣!秦軍敗矣!”前面的將士都相信了,立刻四散而逃。

就在秦軍陣勢失控時,晉軍已經迅速渡過河,殺入混亂的秦軍陣營中,很快便殺了大將苻融。

沒有將領,秦軍愈發混亂。苻堅眼看大勢已去,只得負傷狼狽逃走。

捷報傳來後,東晉朝野一片歡呼。而以計謀救下東晉的謝安,也被朝廷封爲宰相,位居三公之上。

由於謝安是做官後,辭歸東山,然後再次出仕成就了大事業。因此,人們便把歸隱後又出任重職的人,或者失勢又重新得掌重權的人,稱爲“東山再起”。

至於南山、西山、北山,與之相關的成語是“壽比南山”“日薄西山”“北山愚公”,都與這事不搭界,也就不能“再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