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揭祕:慈禧和光緒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揭祕:慈禧和光緒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光緒入宮以後,由於慈禧吸取了對同治教育失敗的教訓,所以她對光緒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當初,慈禧因爲可憐同治的父親死的早,對其嬌生慣養、百般溺愛,最終的結果反而是害了他。慈禧爲了光緒能早日成才,對其稍有違規便進行罰站、罰跪、不許吃飯,甚至關禁閉的處罰。

光緒自小在幽閉的紫禁城和慈禧的巨大陰影中逐漸長大。據他的老師翁同龢記載,光緒明顯要比同齡的孩子矮小和瘦弱,而且說話還有點口吃,他膽子很小,一打雷就嚇得直往老師懷裏鑽,一提到慈禧的名字就嚇得瑟瑟發抖。童年的光緒,多數時間是在沉默和悶悶不樂中度過的,後來直到性格活潑的珍妃入宮,光緒的臉上才漸露了笑容。

1888年,18歲的光緒開始親政。也從這時起,朝中的大臣逐漸分化成了帝、後兩黨。以翁同龢、珍妃的堂兄志銳和珍妃的老師文廷式爲主要代表的所謂的帝黨,成了光緒執政的主要力量。可是,帝黨的影響力與號召力,與追隨慈禧的大多數權臣組成的後黨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揭祕:慈禧和光緒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是年輕的光緒皇帝執政以來,首次面對這樣的重大危機。 帝黨的成員們紛紛支持對日作戰,血氣方剛的光緒也躍躍欲試,他連發電諭責令掌管北洋水師的李鴻章積極備戰。而此時身在頤和園裏慈禧,卻對這場戰事漠不關心,她最關注的事情是自己的六十歲萬壽慶典。

對於這場中日戰爭,慈禧的態度是儘量不要起事端,以免影響自己的生日慶典。掌管朝廷軍事大權的幾位重臣,如軍機大臣孫毓汶和北洋大臣李鴻章等,由於比較瞭解中日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也支持儘量避免衝突,應着重於國際調停和近海防守。最後,李鴻章終於禁不住光緒的再三嚴令催促,只得命令北洋艦隊出擊。其實,這種做法正中了日本人的下懷。

揭祕:慈禧和光緒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光緒的刺激很大。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署後,他曾經捶胸頓足、失聲痛哭。他認識到大清如果不再進行徹底的變革,就會難逃覆滅的命運。慈禧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形勢,苦於沒有其它的治國良策,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支持光緒進行變革。朝中的大臣們都意識到老路已經走不通了,也對變革持歡迎的態度。

這樣,在全國上下基本達成共識後,1898年4月23日,隨着光緒《明定國是詔》的頒佈,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從此正式開始。在變法進行的103天中,終於得到權利釋放的光緒,如雪片式地向全國發出了180道改革諭旨。然而,由於變法的內容觸動了部分官員的利益,再加上有的改革措施也確實太激進、脫離現實,光緒的改革遭到了各地要員的強烈抵制。

變法維新,阻力重重。憤怒的光緒於是把變法不能進行下去的原因歸咎於慈禧,認爲是她在幕後率領着後黨阻擾變法。同時,在頤和園的慈禧也在注視着光緒的一舉一動,她可以允許光緒實施變法,但底線是不能使自己失去掌控國家大事的權力。

翁同龢是支持光緒變法的最重要人物,在朝中他也有着巨大的威望。因此,慈禧覺得他是對自己權利的一個威脅,於是,在變法開始的第四天,她就命令光緒將翁同龢逐出了京城。翁同龢離開後,爲了彌補權利的真空,新晉進士康有爲受到了光緒的信賴。與翁同龢相比,康有爲無有任何成熟的從政經驗,也不瞭解帝后之間的微妙關係。

康有爲認爲只有徹底清除慈禧的後黨班底,才能使變法順利進行。殊不知,他這種想法,徹底將光緒推向了慈禧的對立面。而慈禧此時的勢力還是強大無比的,光緒與之相鬥,只能是以卵擊石。在慈禧還在觀望的時候,光緒卻已經按捺不住了,他聽從了康有爲要抓住軍權,從而達到挾持慈禧目的的建議。

揭祕:慈禧和光緒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於是,光緒單獨召見了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由於袁世凱掌握着軍權,光緒的這個行爲徹底挑戰了慈禧的底線,她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7月28日,光緒像往常一樣去頤和園給慈禧問安,而慈禧卻始終一言不發。慈禧的表現,使光緒感到了形勢的危機。當夜,走投無路的他給康有爲發出了求救的密詔。

康有爲對光緒的信任感激涕零,他與譚嗣同商議後,決定把希望寄託於袁世凱。面對着譚嗣同帶來的光緒的密詔,袁世凱一口答應將在天津閱兵時拘捕慈禧。袁世凱雖然表面上答應了譚嗣同,卻在8月5日再次受到光緒召見後,於當日向他的上司榮祿告了密。深感失態嚴重的榮祿連夜給慈禧通報了消息。

揭祕:慈禧和光緒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8月6日清晨,怒氣衝衝的慈禧從頤和園趕回了故宮。至此,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光緒從此被囚中南海瀛臺,直至其10年後死亡;以譚嗣同爲首的“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用自己的鮮血詮釋了其救國救民的思想和抱負;志銳和文廷式被貶;早就感覺大事不妙的康有爲,則遠遠的偷逃到國外躲藏了起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