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吳棠送慈禧三百兩銀子,從此平步青雲嗎?

吳棠送慈禧三百兩銀子,從此平步青雲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時期,一個叫惠徵的道員病故於鎮江。惠徵兩個女兒帶着靈柩從鎮江出發,乘船一路北上。她們來到清河縣地界時,清河縣令吳棠派人送了300兩銀子奠儀,還親自上船祭拜。兩姐妹很感動,因爲這位清河縣令與惠徵素不相識。吳棠則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爲他根本就是送錯了奠儀。

沒過多久,姐姐入宮,當了咸豐皇帝的妃子,被冊封爲“蘭貴人”——她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權後,對吳棠厚愛有加,將他從正四品的徐海道員,連升三級,升遷爲從二品的江寧布政使。吳棠從此平步青雲,官至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四川總督、成都將軍等職。

吳棠送慈禧三百兩銀子,從此平步青雲嗎?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充滿着“雪中送炭”“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傳統文化精神,正能量滿滿。可惜,這是一個虛假的故事。

查《清史稿》等資料,惠徵病故於鎮江的時間爲1853年。然而,早在一年前的1852年初,惠徵的大女兒就被選爲咸豐皇帝的妃子,被冊封爲“蘭貴人”,居住在深宮大院。1853年,當惠徵病故於鎮江時,“蘭貴人”怎麼可能出現在鎮江,護送父親的靈柩北上呢?

有人或許會說:“雖然惠徵的大女兒已經被選爲咸豐皇帝的妃子,但父親死後,子女守孝也是人之常情。”是的,清朝很注重“以孝治國”,父母死後,兒子哪怕在朝廷做官,也必須辭掉官職,回家爲父親守孝三年。期間,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不能參加任何娛樂活動。這叫“丁憂”。不過,這只是對兒子的要求。如果女兒已經出嫁,就要爲公婆家裏的人守孝,不必回家爲孃家人守孝。

惠徵的大女兒已經出嫁,就算守孝,也是爲咸豐皇帝家守孝,斷無回家爲自己父親守孝的道理。

另外,清朝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王朝。皇帝是一國之主,具有最高的權威。“蘭貴人”雖然只是咸豐皇帝的一名妃子,在後宮中等級和地位並不高,但畢竟也已經躋身“主子”之列。而主子是不可能爲臣子守孝的。因此,按照皇室禮儀制度,“蘭貴人”也絕不會出宮爲父親惠徵守孝。

既然“蘭貴人”不可能出宮爲惠徵守孝,她又怎麼可能護送父親靈柩,並因此而遇上清河縣令吳棠呢?

事實上,吳棠之所以在官場上走得比較順暢,與他的個人能力和操守有很大的關係。

吳棠送慈禧三百兩銀子,從此平步青雲嗎? 第2張

吳棠出身窮苦家庭,自幼就勤奮讀書,以舉人大挑一等被授予淮安府桃源縣令一職,從此步入官場。吳棠做官很踏實,經常身穿便服,到民間訪貧問苦。吳棠清廉自持,從不吃拿卡要,在齷齪的晚清官場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更重要的是,吳棠是一個難得的“能吏”,能幹實事。

在桃源縣令任上,吳棠親力親爲,整治匪患和水患,將境內治理得妥妥當當。在邳州知州任上,由於境內發生洪災,導致盜匪頻繁。吳棠提出“首惡必懲,協從解散”策略,迅速平息了匪患。同時,吳棠興修水利,賑災濟民,讓境內恢復到安居樂業的狀態,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交口稱讚。

那時候,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涌,會打仗,是所有官員必備的生存技巧。吳棠是典型的讀書人,卻自帶“打仗”屬性。

吳棠送慈禧三百兩銀子,從此平步青雲嗎? 第3張

1860年,捻軍名將李大喜、張宗禹率部2萬多人攻入清河縣。清軍守將死的是,逃的逃,只有吳棠臨危不懼,招集了一批鄉勇,經過一番激戰,終於擊退捻軍。

同時,吳棠情商也很高,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保持着較好的關係。

1868年8月9日,直隸總督曾國藩曾經致函誇讚吳棠:“閣下昔在江淮,於屬員曲加體恤,恩厚如山,至今傳爲美談。”

1869年,湖廣總督李鴻章奉命前去四川,調查四川總督吳棠涉嫌貪污受賄的案子。李鴻章調查結束後,奏報朝廷:“吳棠忠厚廉謹,未有論其婪髒者。”李鴻章還在一封致兩宮太后、同治皇帝的密奏中狠誇吳棠:“查吳棠與臣同鄉,又在江蘇同官五年之久,深知其性情樸厚,品行端愨,忠主愛民,出於至誠。”

有了這些封疆大吏的提攜和照顧,吳棠自然容易青雲直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