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岳飛第四次北伐是岳飛發動的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發生於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期間。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大敗金軍統帥完顏兀朮(宗弼)的女真軍主力於郾城、潁昌等地,並聯合北方的抗金義軍一道,收復黃河南北大片失地,使完顏兀朮被迫逃出開封退回北方。但因爲宋高宗趙構和權相秦檜要簽訂《紹興和議》等政治原因,岳飛的第四次北伐終告失敗。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戰爭背景

南宋與金首和

北宋滅亡後的十年間,金朝及其所扶持的僞齊政權與南宋之間一直處於爭戰對峙狀態。但金朝自金熙宗完顏亶即位,完顏撻懶(漢名昌)一派掌權後,鑑於南宋軍事力量增強,政局趨於穩定,開始轉變過去對南宋乞和一味拒絕的做法,出現了允許在苛刻條件下議和的跡象。南宋紹興七年十二月(歲次丁巳,1137年;十二月已進入公曆1138年),宋高宗趙構自使節處聞知金朝允許議和,願意歸還黃河以南土地與宋,並答應送回被俘後死於北方的宋徽宗的梓宮(靈柩)和宋高宗生母韋太后的消息,大喜過望,立即遣使與金通和。宋廷中一些大臣對金方寬鬆的條件生疑,認爲其別有所圖,被宋高宗以“盡孝”爲由駁回。次年二月,在左相趙鼎和樞密使秦檜的策劃下,南宋行都由前線重鎮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市)遷至江南的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市),三月,高宗又升秦檜爲右相,這意味着宋廷主和派的一次勝利。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第2張

雖遭到羣臣反對,宋高宗還是接見了金使兀林答贊謨(烏陵思謀),隨後又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來臨安商議,除張俊見風使舵,趨附高宗和議外,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對高宗說: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高宗不聽。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金天眷元年)十一月,金朝派出的“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到達臨安與宋方談判。金人不但公然無視宋國號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更要求宋高宗親自跪接金熙宗的詔書,這種舉動使南宋朝野上下羣情激憤,不少朝臣及李綱、張浚等被貶謫在外的大臣紛紛上書,強烈抨擊屈辱的對金和議,臨安城中許多百姓更自發張貼出“秦相公是細作”等標語。

宋高宗、秦檜對羣臣的抨擊,斷然採取了高壓手段:力反和議的樞密副使王庶被彈劾罷官;上書言事名動當時的胡銓被削職爲民,流放廣州;連支持議和的左相趙鼎也因不同意金人的劃界條款而被罷相,秦檜自此開始獨攬相位。秦檜又在朝中安插孫近、勾龍如淵等黨羽,以彈壓衆議。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第3張

十二月二十七日,雙方和議正式達成,主要條款有宋帝向金稱臣、每年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與金,金歸還南宋河南、陝西之地及宋徽宗靈柩與韋太后等數項。宋高宗自稱“在諒陰(守喪)中”,由宰相秦檜代行跪接詔書之禮。

金軍毀約南侵

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金天眷二年)秋,完顏兀朮(漢名宗弼)、完顏斡本(漢名宗幹)等人發動政變,殺死主和的完顏撻懶等人,兀朮進拜都元帥、兼領行臺尚書省,成爲金朝新的掌權者。兀朮一反撻懶的對宋方針,主張南伐攻宋,得到金熙宗全力支持。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金天眷三年)五月,金熙宗以撻懶擅割河南地爲由撕毀和約,降詔元帥府,下令復取河南、陝西之地。於是,都元帥完顏兀朮率十萬兵馬自黎陽直趨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以聶黎孛堇軍和河南的李成爲左、右翼,取道開封直下兩淮;元帥右監軍完顏撒離喝(漢名杲)率西路軍,由同州(今陝西大荔縣)進攻陝西。

宋使王倫在紹興九年三月到東京開封府接收河南之地時,就通過在完顏兀朮身邊供職的故吏得知金朝內部局勢動盪,即上奏宋廷,請求速調張俊、韓世忠、岳飛、吳玠等諸大將軍隊鎮守河南,王倫後來亦因此被金人扣押,不得返宋;此後,陳橐、毛叔度、陳淵、許忻等大臣也向宋高宗進諫,請求加緊戰備;韓世忠得知淮揚一帶守備空虛,更主張“乘虛襲擊”。宋高宗和秦檜卻對這些上奏一概不予採納,只命東京副留守劉錡率領近兩萬人馬和隨軍家眷前往開封駐防。

宋廷的無所作爲令金軍的進攻變得十分順利,很快佔領不設防的河南各州縣。宋高宗和秦檜迫於形勢,只得改變所謂“屈己就和”“以誠待敵”的態度,令諸將迎擊金軍;又聲討金都元帥兀朮,頒佈賞格;宋廷繼而於六月一日命三大宣撫使韓世忠、張俊、岳飛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之銜,分別晉封太保、少師、少保。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第4張

陝西戰場上,因爲吳玠已於前一年病逝,其所轄的行營右護軍由副手胡世將統領吳璘(吳玠之弟)、楊政和郭浩三個都統制和完顏撒離喝所部在關中僵持,雙方處於膠着狀態。

東部戰場的宋軍主將韓世忠命統制王勝攻取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市西),自己率部迎戰東路金軍,雖擊退來犯金軍,卻久攻淮陽軍不下,也未取得重大戰果。

正向開封進發的劉錡一軍途經淮河渦口,得知金人敗盟南侵,即退守順昌府(治汝陰,今安徽阜陽市),並向宋廷告急。完顏兀朮親率十餘萬大軍圍攻順昌,六月九日,兩軍展開決戰,劉錡軍充分利用暑熱天氣,以逸待勞,以少擊衆,大敗金朝最精銳的騎兵部隊。金軍死五千多人,傷一萬多人,戰馬死三千多匹,完顏兀朮狼狽逃回開封府,被迫由攻勢轉爲守勢,自己和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守開封,命韓常守潁昌府(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市),翟將軍守淮寧府(即陳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完顏阿魯補守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以這三個府爲前衛,而開封大軍作後盾。

戰爭起因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六月間,宋高宗接到劉錡的告急軍情,連下數詔給岳飛,命岳家軍火速支援順昌,並表示允許岳飛舉兵北伐,收復失地。岳飛接到詔書,即先派遣張憲、姚政二將率兵東進牽制金軍,以解順昌之圍,隨後親率岳家軍(行營後護軍)主力北伐中原。大軍出征前,岳家軍將士們紛紛與家人約定,待中原平定,再相團圓。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背景和起因是什麼 岳飛第四次北伐簡介 第5張

自從紹興七年(1137年)岳飛的北伐計劃被否決擱置,岳家軍就一直留守在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整訓。僞齊政權被廢除之後,其境內的部分軍民不願再接受金朝統治,便南投宋朝;多支民間抗金義軍也開始重新活躍。岳飛當時就認爲正可乘機大舉北伐,恢復中原,數次奏請高宗,但高宗一直無出兵之意。和議告成後,岳飛曾請求隨同使臣拜謁北宋皇陵,藉以窺探北方形勢,高宗仍然不許,且又下詔戒飭岳飛,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納義軍。此次高宗雖在手詔中明言“左可圖復京師,右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此乃中興大計……唯是機會不可不乘”,卻又特別派司農少卿李若虛前往岳飛軍中,傳達“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詔命。

六月下旬,李若虛趕到已開至德安府(治安陸,今湖北安陸市)的岳飛軍中,說明來意,岳飛不願再坐失良機,就此班師,與李若虛據理力爭。李若虛曾任岳家軍參議官,素主抗金,毅然決定:“事既爾,勢不可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獨自回朝覆命去了,岳飛則領兵繼續向中原挺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