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崇禎自殺前下了道密旨,推翻了執政17年的最大功績

崇禎自殺前下了道密旨,推翻了執政17年的最大功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死前被公佈罪狀、發配鳳陽,死後被碎屍萬段、懸首示衆,崇禎上臺後對魏忠賢的這一系列處置,在給明末的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崇禎贏得了聖明之君的頌揚。然而,17年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就選在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這實在令人驚訝。崇禎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調兵遣將上,居然有閒心做一件與禦敵守城毫不相干的事?而且,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崇禎爲什麼會突然改變自己多年前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併爲其收葬骸骨、修墳立碑?

崇禎自殺前下了道密旨,推翻了執政17年的最大功績

網絡配圖

崇禎的哥哥天啓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天啓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着個人情感,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和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平心而論,魏忠賢爲鞏固個人權勢,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被衆人鄙夷也是罪有應得;但他也曾力排衆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名將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在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果斷推薦了一批能臣直臣。從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魏忠賢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在魏忠賢主政期間,明朝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種能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肯定的。

崇禎自殺前下了道密旨,推翻了執政17年的最大功績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崇禎即位之時,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其實正需要一位像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和把握動盪時局能力的人物,雖然他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令局勢崩潰。但崇禎爲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爲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藉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集團。

能夠不動聲色地一舉剷除魏忠賢,一直是崇禎自我標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於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崇禎從自信變得自負,最後變得剛愎自用。魏忠賢死後,崇禎起用了東林黨人,可惜東林黨人治國乏術,其中一位戰場指揮官竟然對民風剽悍的起義軍實行“招撫”,其實就是縱容。受過東林黨人提拔的袁崇煥也爲了與皇太極私下“和談”而殺掉了令後金片刻不得安生的大將毛文龍……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7年間,他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學士,這種讓人噤若寒蟬的高壓態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悲劇。

崇禎自殺前下了道密旨,推翻了執政17年的最大功績 第3張

網絡配圖

就在崇禎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聽到心腹太監說的那句“(魏)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國難當頭,個人恩怨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畢竟,國祚永存纔是正理……崇禎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精神徹底崩潰。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崇禎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他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