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揭祕:程咬金“三板斧”背後的歷史謊言是什麼

揭祕:程咬金“三板斧”背後的歷史謊言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程咬金三板斧”着實忽悠了不少人,因爲人們記住程咬金的,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衆的忽悠史。程咬金是《說唐》、《隋唐演義》等演義小說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衆所周知,這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的福將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頭,他三斧子定瓦崗的故事被後人津津樂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掛在人們嘴邊的俗話,被用來比喻做事起初只要聲勢大,用招絕,就會效果好。然而,演義畢竟不是正史,很多情節都是虛構或誇張的。

程咬金,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濟州東阿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卒於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歲。從演義中說他活了一百多歲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讓人不敢相信。真實的程咬金打仗時究竟使用的是什麼兵器,只能從新舊《唐書》中尋找答案,這纔是最可信的。

後晉《舊唐書》卷七十二程知節列傳記載:“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卷一〇三程知節列傳記載:“善馬槊”。至於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馬槊這種兵器的,史料中沒有什麼細節,倒是記載了他在戰鬥中受傷掛彩、“刺槊洞過”、折斷其槊、救人危難的過程。

揭祕:程咬金“三板斧”背後的歷史謊言是什麼

網絡配圖

不過,《舊唐書》和《新唐書》均對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隻字未提。新舊《唐書》寥寥數語足以證明,程咬金戰場上得心應手的兵器其實是馬槊,而不是斧頭。

那麼,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種什麼樣的兵器呢?漢代劉熙《釋名·釋兵》稱:“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漢代的馬槊一丈八尺,這就是後來所說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簡文帝《馬槊譜序》:“馬槊爲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從歷史資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它種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爲笨重,多爲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

古代小說演義中,爲什麼非讓使用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這與小說作者刻劃人物特點的意圖和需要分不開。俗話說,人是衣服馬是鞍。要突出人物個性,不但要注重內在的氣質,還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說中是一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好惹事端、佔山爲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這樣的人物特點,必須讓他手中的兵器相響應,馬槊有點溫柔,只有斧子才能襯托出程咬金粗獷豪壯的魯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雖然同屬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殺傷力,舞動時更有劈山開嶺、氣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種演義小說,其中使用斧頭的人物大多是滿臉亂須、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獷豪放、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風凜凜的殺場猛將,這是留下在中國人腦海中的大衆印象。古代演義小說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換成斧子,這不但能表現他粗暴驍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廣大民衆所接受。

揭祕:程咬金“三板斧”背後的歷史謊言是什麼 第2張

網絡配圖

演義小說的作者爲了吸引人們的眼球,把歷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兒,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來是一個世家大族,在小說中卻變成了一個逃荒搶劫的窮光蛋,這種翻天覆地的顛覆式改編都能做出來,何況一柄不足掛齒的斧頭呢?不過,對這一人物的虛構,着實忽悠了不少人,因爲人們記住程咬金的,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衆的忽悠史。

首先說明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陣型是戰爭中絕對必要的東西,戰爭不是單挑也不是打羣架,而是有組織的兩隻軍隊之間的對抗,想要讓自己手下的幾千上萬人能夠有 序的和對方的幾千上萬人廝殺,併發揮不同兵種各自的最大效率,適應地形,便於隨機應變,就必須有陣型。其實就算是幾個人之間打羣架,有陣型和組織的一方也 更容易獲勝,因爲相互支援、配合都比散兵遊勇的一方強得多,能發揮組織和集體的效應。另外,對於中國古代的陣型瞭解可能受了太多評書、小說的影響,這種東西聽聽就可以了,不要信以爲真,其真實度和武俠小說對於傳統武術描寫的真實度差不多。

總的來說,軍隊之所以需要列陣,其主要目的是:1.便於指揮、維持士氣和紀律,散開各自爲戰的士兵是難以控制的;2.發揮各種不同兵種的優勢並相互支援彌補劣勢;3.適應地形並能隨時變化應對戰場突發情況。我們首先來假想一下,統帥一隻一百五十人的小隊,士兵都拿着盾牌、長矛,帶頭盔和盔甲,經過了良好的訓練有組織和紀律。對手也是一百五十人,都是比其他的的士兵更加孔武有力的野蠻人,手持巨大的板斧和大劍,體力和單兵戰鬥力都比題主的士兵強得多。戰鬥的地點是平原沒有複雜的地形因素,這種情況下怎麼才能發 揮軍隊的戰鬥力儘可能獲勝?

很容易想到,將小隊士兵列成方陣,使之正面向敵,用盾牌防護自己和後面的士兵,長矛戳刺,這樣第一排的士兵作爲盾,其後三到四排都可以發揮攻擊,緊密的方陣讓敵方不容易穿透,小隊只有一個方向面對敵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削弱對方單兵戰鬥力強大的優勢。

想到了這個,那麼恭喜你,你已經瞭解了古希臘人重裝步兵的戰鬥方式了。古希臘時期,重裝步兵就是這麼列陣的,緊密的方陣有利於組織紀律和指揮,能增 加軍隊的防禦能力,想想幾千人的重步兵方陣拿着密密麻麻的長矛對着你衝過來的情況,正面攻擊能力也是很可觀的。但如果不列陣,部隊散開,一個拿長矛的士兵 很容易被拿斧頭大劍的士兵幹掉,因爲長矛在短距離不夠靈活。那麼當有了一隻這樣的部隊,接下來問題就來了,如果敵我都是這樣的步兵,打起來顯然是一線平推的方式,那麼除了訓練更好、更勇敢、人更多、士氣更高、 裝備更好等因素之外,怎麼才能在戰場上調動已有的部隊戰勝對方呢?

揭祕:程咬金“三板斧”背後的歷史謊言是什麼 第3張

網絡配圖

底比斯城邦在對戰古希臘陸地最強的斯巴達人時想到了變換陣型的方法,於留克特拉戰役中成 功的幹掉了勇武著稱的斯巴達人。當時的陣型是這樣的:斯巴達人將重步兵一線平均排開,而底比斯人則將更多的部隊部署在左翼,右翼人數相對較少,就形成了一個斜線,因此被 叫做斜線戰術。雙方也有騎兵和輕步兵部署在重裝步兵方陣的兩翼,不過這一戰主要是靠重步兵決勝的。

雙方重步兵接觸後,人數上有壓倒性優勢的底比斯 左翼迅速擊潰了斯巴達左翼,然後迴轉過來消滅了斯巴達的整個陣線。斜線戰術的突破在於改變了傳統兵力一線分 配、平均鋪開的戰術,將重點兵力放在了關鍵點上,造成對方兵力相對弱勢,突破其弱點,從而從一點造成對方整個戰線的崩潰。天才的思想總是想通的,十八世紀 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重新發明了斜線戰術,並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勝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