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魏國是最先崛起的諸侯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這兩位君主的努力,魏國成爲戰國初期的霸主,並且實現了對秦國、齊國這兩個大國的壓制。不過,到了魏惠王在位時,也即戰國中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崛起,而齊國也在鄒忌變法後實力增強。在此背景下,秦國和齊國,開始同時挑戰魏國的霸主地位。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同時崛起的秦國、齊國,魏國爲何主攻齊國,而不是秦國呢?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

首先,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即位後的第九年。齊國對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開始收取一些貢物,表明齊國對魏國的霸業發起了競爭,也即淮泗間的小諸侯國,之前主要是將貢物交給魏國,而不是齊國的。與此同時,秦國也在河西之地反攻魏國,意圖從魏國手中奪回該地區。在秦國和齊國的共同壓力,魏惠王採取了三項措施來應對:一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二是重新與韓國、趙國和好結成聯盟;三是施惠於國內百姓。其中,魏國將都城從今西邊的安邑遷到東邊的大梁,直接目的就是爲了加強東方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國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 第2張

在魏惠王時期,魏國是把齊國當作主要的對手的,於是採取團結趙國、韓國,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魏惠王相繼和趙國、韓國、秦國的君主會盟,卻唯獨不和齊國君主會盟,這表明魏惠王的一系列努力,都是爲了針對齊國了。那麼,問題來了,秦國和齊國都是強敵,二者的崛起都對魏國造成直接的威脅,爲什麼魏惠王這位君主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裏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魏國將中原之地看得更加重要。對於魏惠王這位君主來說,雖然生於戰國時期,卻試圖成爲一位類似於春秋時期的霸主。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 第3張

在此基礎上,想要成爲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自然需要威服當時中原之地的諸侯國,也即宋國、魯國等戰國時期依然存在的諸侯國。而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基本上都位於今河南、山東、安徽一帶,而這些地區,正好處在齊國和魏國的交界地帶。所以,爲了重新掌握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魏國必須集中火力來進攻齊國。當然,對於齊國來說,想要稱霸中原,魏國自然也是“眼中釘和肉中刺”,所以,齊國和魏國爆發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多次大戰。至於當時的秦國,依然處在西北邊陲之地,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不屬於中原之地。

秦國和齊國同時崛起後,魏國爲何忽視秦國,而主要和齊國爭霸呢? 第4張

最後,魏惠王採取團結趙國、韓國,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也即聯合趙國、韓國、秦國來對抗齊國,也是因爲齊國當時的實力要強於齊國。雖然經過了田氏代齊,但是,齊國的地理優勢沒有改變,在山海魚鹽之利下,齊國可謂戰國七雄中最富庶的一個諸侯國。至於當時的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後都還是比較弱小的,也即秦國因爲底子較薄,所以即便處在崛起的過程中,依然不能和齊國相提並論。在此基礎上,魏國將自己的都城從山西一帶的安邑遷到河南一帶的大梁,也是這一情況的體現。對於魏國來說,特別是在魏惠王心目中,遷都大梁,將重心東移,遠比繼續定都安邑,和秦國較量更加具有意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