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麼去京城開會的?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麼去京城開會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大家已經習慣了高度發達的交通系統和信息交流系統,隨便出門就是飛機、高鐵,哪怕距離數千里路,幾個小時也可以抵達。

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地方官員要不要經常回京去述職?是不是要開會上朝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瞭解一些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會很明白了。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麼去京城開會的?

我國古代的官員主要分成地方官和京官;其中地方官由中央調派,一經委任在任期內通常是不能隨便離開任職地的,否則就是擅離職守。看過《神探狄仁傑》電視劇的朋友可能對其中一個“血色江州”案有印象,其中幾個反派炮灰是江州司馬、長史等官員,因爲害怕當年的陰謀被發現都跑到江州來商量對策,也都是隱匿行蹤偷偷趕去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能被發現擅離職守。這個描述與歷史還是比較相符的。

《神探狄仁傑》中這個情節描述了古代地方官不能隨便離開管轄地的情形

京官是高於一定的品級,必須上朝面聖,比如唐代是五品以上京官需要上朝,九品以上的每逢初一十五上大朝,而明清則是四品以上。因此對於官職不高的京官來說,遙遠地看一眼皇帝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嘉靖皇帝這種幾十年不上朝的除外)

京官需要時常上朝,而地方官就不同了,能上京面見皇帝的地方官的職位基本上都是一方大員,封疆大吏,權勢上除了有限的幾個尚書宰相,比其他京官的品秩還要高。不過一般情況下在見到皇帝這一項上,封疆大吏就不如一些京官了。所謂“天高皇帝遠”,既可以說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限制。

在古代,地方官進京一般是三種情況,要麼是升官或者調任,要麼就是皇帝要找你算賬了,都是比較大的事情。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麼去京城開會的? 第2張

地方官雖然是一方封疆大吏,天高皇帝遠,自己號稱土皇帝,但也受到中央的各種制約。雖然當時沒有電話電報,也沒有QQ微信,但是派人送信還是完全可以的,什麼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或者普通的驛站等基本上都是爲官方服務的。

比方說高郵就是由驛站發展繁榮起來的,可見郵政事業在古代就十分重要。

而且作爲封疆大吏的地方官員雖然無法進京面聖,但一般在朝堂中樞都有自己的消息來源,要隨時瞭解最新的朝堂動態,政策走向,要是在黨爭、立儲等大事中站錯了隊,別說施展抱負了,被貶被殺都是常態。

那麼說回今天的問題,如果地方官要去京城,或者京城的官員要去地方怎麼走呢?現代我們是海陸空都可以跑,北京到南京只要幾個小時,在古代顯然是做夢都無法實現的。古代除了信鴿沒有別的空運,因此要走只能選擇陸路或者水路。

古代驛站兼有招待所,郵局的功能。明代李自成就是驛站的普通員工,因爲被裁員活不下去才決定造反的。

通常陸路就是走官道,騎馬或者是坐車,因爲速度有限,路上肯定是要住宿的。進京的地方官一定奉旨,所以可以住到各地的驛站,有當地地方官負責接待,起碼可以保障食宿。如果路程短,可能大半個月,甚至是幾個月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甚至有特別遠路特別難走的,走個一年半載才能跑到也不算奇怪。

水路也是一個選擇,如果是通河道的地方,可以選擇官船。實際上,官船比陸路這個選擇好多了,畢竟船相對更穩(古代可沒有橡膠輪胎防震,也不是一馬平川的柏油馬路),如果航路順利可能還會比較快,不失爲一個好選擇。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麼去京城開會的? 第3張

看到這裏,諸位也能想到地方官不進京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路途太過遙遠,耽誤時間。如果每年要述職開會,近一點的來回動輒兩三個月,一年辦公的時間都少一半,遠一點的怕是一年都趕不回京城,人身體受不了,也沒有意義。

因此,古代的地方官在沒有大事的時候是不會進京的,進京必須有皇帝的首肯。路途中也有官方招待所可以住,但是因爲交通水平的限制,整體速度還是令人堪憂,所以能不跑則不跑,像蘇軾那樣每年被貶來貶去的主,在路上想來也是很慘了。

所以三國時期公孫瓚和他的領導被人彈劾,直接從遼東郡(今遼寧遼陽)貶斥到日南郡郡(如今越南中部),這幾千里路還要經過數不清的高山大河,當年的江南、日南等地區可是以瘴氣疫病著稱,可以說這種流放基本上是被判了死刑了,所以公孫瓚知道這一結果後,買來酒肉在路邊祭祀祖先,認爲自己肯定不能活着回來了。好在走到半道遇到了天下大赦,這纔有了三國梟雄之一的公孫瓚。

就算到了清末,湖廣總督林則徐因爲禁菸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被道光皇帝從廣州貶斥新疆,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1841年7月14日)從浙江鎮海出發,足足走了半年,於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1841年12月21日)纔到達新疆,可見路途遙遠。

同樣的道理,在古代這要是各地地方大員拖家帶口一起上京開會,沒有大半年的時間肯定湊不齊人,開完會再各回各地,至少一年的時間沒有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