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虎爲百獸之王、山林之王,虎的形象威風凜凜,自古以來就被視爲神靈之物。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稱爲虎符。

符是古代軍事調遣、命令傳達的重要憑證。早在周代時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製作而成,後來用金屬製成,形狀也由竹節逐漸多變爲虎形,稱爲“虎節”,也稱“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從出土文物看,東周時期有鎏金虎符,戰國以後虎符一般由青銅製成。

作爲國君調兵的憑證,虎符的背部刻有銘文,分爲兩半,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於君王或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合在一起就成爲調兵的信物。

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爲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

戰國時期的銅虎節“韓將信庶節”,側面有“韓將信庶節”十字的陰刻銘文,可見是當時發兵過關的一種信物和憑證。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韓將信庶節”

目前藏於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的杜虎符,據考是戰國秦惠君時期的虎符,稱爲秦代錯金“杜”字鐗虎符,高4釐米多、作猛虎疾奔狀,昂首,尾端捲曲,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

杜虎符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大意是說,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駐紮於杜(故址在今西安市南)這個地方的將軍手中,凡需要調動軍隊超過五十人以上者,君王都會派人持右符去杜,與將軍手中的左符符合,將軍才能出兵。

但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看到烽火臺燃起烽煙,將軍不等到君王的右符來到,也可以自作主張出兵救駕。

杜虎符銘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別是40個錯金字,做工精緻,筆畫優美,反映了中國古代錯金工藝的高超水平。(目前只尋到杜將軍的這一半,王那邊的一半還沒有找到)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第2張

杜虎符

漢代在兵符上承襲秦制,但不同的是,漢代虎符上的銘文大多刻於虎背上,採用錯銀書,用篆書刻寫“一、二、三、四、五”等字樣。同時字由中間剖開,因此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相合纔可發兵。

但在漢代,要發兵除了對驗虎符,還要需要有璽書或詔書。虎符是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爲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

當然,漢代的軍隊調動並非只靠詔書和虎符作爲信物,同時作爲信物的還有“節”和“羽檄”。

西漢齊郡太守虎符,銘文清晰,工藝精湛,兩半對合完整,在一處出土,是非常罕見的。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第3張

西漢 齊郡太守虎符

西漢時期,南越國王趙佗用的錯金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車徒”, 其形制、字體、用途與秦國杜虎符相類,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第4張

錯金虎符

隨着歷史朝代的變遷,虎符的形狀、刻銘、尊卑等也有較大的變化。

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爲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爲尊。漢代虎符銘文多爲銀錯。

漢以後虎符銘文,不限於符背,也有分佈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到隋朝時,除了虎符,又出現了麟符。

歷史上的虎符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發展變遷? 第5張

唐代時,爲避其祖“李虎”名諱,改用魚符,武則天時改用龜符,唐中宗後複用魚符,也用兔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爲銅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