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565年04月08日 印度釋迦牟尼誕生

在2579年前的今天,前565年4月8日(農曆五月初九),印度釋迦牟尼誕生。

釋迦牟尼(前565—前486),佛教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前565年4月8日(距今已2579年)誕生於古代印度迎毗羅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釋迦牟尼幼年時慣於沉思,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痛苦極爲同情,於是他研究解脫的方法。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在29歲時捨棄王位,離別妻兒,出家修道。經歷了6年的苦行,並無成果。他走到菩提場的一棵華鉢羅樹下,鋪上吉祥草,向東盤坐,冥思49日,終於戰勝魔障,獲得徹底覺悟而成爲佛。時年35歲。

公元前486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涅槃(去世)。

  1695年04月08日 北京故宮太和殿再次改建竣工

在319年前的今天,1695年4月8日(農曆二月廿五),北京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再次改建竣工。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1669年(康熙八年)重新修建,1695年4月8日(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再次改建竣工。今天所見就是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爲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爲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爲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樑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爲1.6m,高爲12.70m。明代用的是楠木,採自川、廣、雲、貴等地;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採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第2張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爲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殿下爲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1913年04月08日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3年4月8日(農曆三月初二),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典禮在北京新落成的衆議院議場舉行。

這天風和日暖,街市懸國旗,自上午9時起,議員們身着特製禮服陸續齊集會場。其中有參議員274人,衆議員596人,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皆列席,其他內外觀禮代表千餘人。

11時,宣佈典禮開始,拱衛軍鳴禮炮108響以致敬。籌備國會事務局委員長施愚報告國會召集經過,並公推議員中年事最高的雲南參議員楊瓊爲臨時主席。楊就席後,委託林長民代讀開會詞,繼請袁世凱特派代表總統府祕書長樑士詒登臺致賀。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第3張

樑代袁致詞說:“我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正式成立,此實四千餘年歷史上莫大之光榮,四萬萬人億萬年之幸福。世凱亦國民一分子,當與諸君子同深慶幸,”並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民國國會萬歲!”

  1938年04月08日 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誕辰

在76年前的今天,1938年4月8日(農曆三月初八),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誕辰。

安南和他的兩位前任德奎利亞爾、加利

安南1938年4月8日生於加納的庫馬西市,先後就讀於庫馬西理工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州麥卡萊斯特學院、日內瓦高等教育大學和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曾獲經濟學學士和管理學碩士學位。

從60年代起,安南先後在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日內瓦難民專員辦事處、世界衛生組織等部門工作。1974年中東“十月戰爭”後,他擔任駐開羅的聯合國緊急部隊民事長官。80年代初,安南調回聯合國總部,先後擔任人事和財政部門的領導工作。1986年,他升任聯合國助理祕書長,在人事廳負責人事工作。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他被聯合國委派負責與伊拉克談判釋放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工作人員和西方人質問題。此後,他率領聯合國小組同伊拉克進行了“石油換食品”的談判。1993年3月1日,安南任負責維持和平事務的副祕書長,總管全球的維和行動,曾作爲負責前南地區的聯合國祕書長特使和赴北約特使,協調有關國家的關係。1996年12月13日,他被聯合國安理會提名爲聯合國祕書長候選人,17日,聯大批准安南爲聯合國第七任祕書長。1997年1月1日,安南正式走馬上任,任期5年。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第4張

安南頭腦冷靜,富有幽默感,精通英語、法語和幾種非洲語言,是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家,在聯合國外交官中享有較高的聲譽。1997、1998、1999年曾3次訪問中國。

  2013年04月08日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去世

2013年4月8日(農曆二月廿八),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去世。

2013年4月8日,據法新社報道,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逝世,享年87歲。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是英國保守黨第一位女領袖,也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創造了蟬聯三屆,任期長達11年之久的記錄女首相。若只以連續而單一的任期計算,則是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伯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2004年,在MORI的一個調查中,撒切爾的評價在20世紀英國首相中位列第四。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1979年5月保守黨大選獲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成爲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連任首相。1990年11月辭去首相職務。

撒切爾降生在英格蘭小鎮的雜貨店裏,她卻從這裏一路走到了位於倫敦唐寧街10號的英國權力中樞。這在貴族政治或男性民主根深蒂固的英國,本身就是一場革命。她三次蟬聯首相,任期長達11年之久。她還是英國曆史上第一個將其推行的政策冠以自己名字(“撒切爾主義”和“撒切爾革命”)的首相。

歷史上的今天4月8日 印度佛祖釋迦牟尼誕生 第5張

撒切爾上臺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財政上推行貨幣主義政策,壓縮公共開支,降低稅收;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在社會領域削減、控制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等。此時正值英國陷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撒切爾夫人提出的倡議連連受挫,政府措施實施不力。1981年底她的支持率下降到有記錄以來最低的23%。撒切爾以毫不妥協的態度,爲英國的沉痾開出處方,這些政策後來構成了所謂的“撒切爾主義”。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雖然在英國廣受詬病,但其成效也有目共睹。

她是英國曆史和西方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從政表現卻比男人還強悍。撒切爾夫人執政後,在英國國內實行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減低稅收、限制公共開支、提倡私有化以及打擊削弱工會力量。而在外交方面,她最喜歡的是跟歐盟國家的領導人爭論。她對進一步歐洲一體化提議的回答“No!No!No!”,成爲政治經典。撒切爾夫人的強硬作風使外界給了她許多綽號,其中最著名的是蘇聯國防部紅星報把她稱爲“鐵娘子”,這一名字從莫斯科通過電臺傳到世界各地。

撒切爾執政的11年半間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她的影響至今仍在。她的政治遺產不僅留給了保守黨,也留給了工黨。無論保守黨還是工黨後來的政府,仍然在沿行她所推行的經濟改革。這位創造了英國政壇奇蹟的第一女首相,應該不會被歷史輕易遺忘。

馬島之爭與歐元危機

最能體現撒切爾夫人“鐵娘子”作風的是1982年的馬島戰爭。1982年,撒切爾在阿根廷佔領馬島十週後,不懼萬里之遙毅然出兵,一舉擊沉了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把阿根廷從海軍強國的名單上一筆勾銷。

英國與阿根廷一直就馬島主權歸屬有爭議。英國自1833年控制馬島,但阿根廷一直將馬島視爲遭佔領的領土。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突然出兵馬島,從英國駐軍手中奪回控制權,戰爭一觸即發。

文件顯示,撒切爾的顧問當時建議她與美國時任政府協商,而非擅自開戰。4月6日,撒切爾收到一份保守黨黨內意見評估報告,議員態度呈現兩極分化。撒切爾當時希望就武力反擊獲得美國時任總統里根支持,但後者傾向於達成一份和平協議,呼籲英方放棄由馬島民衆投票決定歸屬的立場。撒切爾當時說,她在英美關係與自身處事原則之間面臨抉擇。撒切爾最後決定出兵馬島。戰爭持續74天,阿根廷軍政府1982年6月14日承認戰敗,英國重新控制馬島。

1989年,保守黨在是否加入歐元聯盟的問題上陷入分歧。她堅決捍衛英國的財政主權,拒絕接受“我們根本無法控制、連利率都不能由自己決定的統一貨幣”。儘管歐元問題成爲壓倒她政治身軀的最後一根稻草,她因反對加入歐洲貨幣聯盟而在1990年被她的政治盟友們逼宮下臺,但後來發生的每一次歐元危機都似乎在向她當年的先見之明致意。

圍繞着撒切爾的爭議一直是她形象的一部分。撒切爾帶來的不僅是英國社會的分裂,還有英國人思想的分裂。她離開唐寧街時的眼淚在民衆中引起的是兩極化的反應:支持者認爲她帶領英國走出了經濟困境,一定程度地醫治了戰後長期困擾英國社會的“英國病”,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反對者認爲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自大狂,幾乎毀掉了英國的福利制度。

2007年,高達2米的撒切爾銅像在下議院大廳揭幕,這是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這種榮譽。而在此之前的2002年,一座以白雲石製成的撒切爾石像在移送到下議院前,被示威者砍去頭部。已有超過兩萬人在一份並非當真的請願書上簽字,要求撒切爾死後不進行國葬,改行私人葬禮。請願書上寫道:“這是獨一無二的減少政府支出、進一步證明撒切爾率先倡導的自由主義經濟價值的理想方式。”

1979年5月4日,她在唐寧街的臺階上對其支持者說出了著名的一段話:“混亂處我們帶來和諧,錯誤處我們帶來真實,懷疑處我們帶來信任,沮喪處我們帶來希望。

013年4月8日,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也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因中風去世,享年87歲。撒切爾夫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女性在管理國家的能力上與男性相比毫不遜色。撒切爾夫人還被評爲繼丘吉爾之後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