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他是靠罵皇帝而聞名於世的賢臣,死後還不得清靜

他是靠罵皇帝而聞名於世的賢臣,死後還不得清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魏徵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我們都知道,罵皇帝這事情,除了天子的長輩可以付諸實踐,古往今來,也只有諫官敢做、會做。我們今天要提到的魏徵,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早些年間,李世民在處理政務上,常有被這魏徵罵得“狗血噴頭”的時候,這讓貴爲九五之尊的天子都難以招架的住。於是,這便有了長孫皇后“苦口婆心”勸諫李世民,莫對諫官下狠手,這樣一樁傳揚千古的美事。歷史證明,長孫皇后也真是沒有看走眼,魏徵用他敢說敢做的膽性,多在李世民處理事務有偏駁的地方排上用場,也在李世民頒佈政令方面有錯漏的地方及時的加以修正,這才共同鑄就了貞觀之治的美好篇章

他是靠罵皇帝而聞名於世的賢臣,死後還不得清靜

所以,也正是因爲這件事情,歷史上便少有皇帝處死諫官的事情發生,當然,這也僅僅侷限於明君,若是昏君,那也只能“另當別論”來講。人有旦夕禍福,歷史上的魏徵在遲暮時患病,並不久於人世(公元前643年),李世民親自前去弔唁,已經是極大的天恩。由自己盡心侍奉的天子來送最後一程,這自然也被傳爲佳話。然卻極少有人知道,這以後不久,李世民卻在一怒之下,親自前往魏徵的墓前,將墓碑砸成兩半,甚至就連魏徵在生前向李世民介紹的兩個可擔宰相的臣子,也被李世民發落,或死或傷,再無爬上中樞的可能。天子一怒,果然“流血千里”,可這件事情,又從何說起呢?

我們都知道太子之事,乃國之重本,也就是說,不管你這個君王到底有什麼功績有什麼錯漏的地方,只要你還活在這世上,只要你有了一批已經開始啓蒙的兒子,你就應當爲國家未來所考慮,畢竟無論你剩下的日子幾何,你這輩子也終究是要進黃土的,所以,萬一天有不幸,引發了朝嗣之爭,那你可就罪過大了。所以,爲了下一朝的安定太平,有些臣子便開始搏上一搏了。自然,魏徵作爲洪流中的人物,也受到了波及,他所舉薦的侯君集以及杜正倫,也都在無形之間,與着當時十分“不安分”的李承乾有交集。

李世民心中實在不爽,枉他對魏徵如此信任,可魏徵卻在這時候還要來給自己添堵,而且這個事情,還是一個要搶自己皇帝寶座的、自己的兒子幹出來的,這放在“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的眼中,實在是“奇恥大辱”。於是,李世民的憤怒自然無處安放,在看到侯君集這個吏部尚書還有杜正倫這個中樞重官與李承乾的種種關聯,想起自己在魏徵這裏受的種種窩囊氣,李世民實在忍無可忍,親自套了馬車,趕到魏徵的墓前,推倒了自己撰寫的墓碑。

卻在不久徵高麗無功而返之後,李世民終於想起了魏徵的好,又派人到他墓前處理自己的“犯罪現場”。

他是靠罵皇帝而聞名於世的賢臣,死後還不得清靜 第2張

魏徵與李世民的關係,曾被太宗親切地譽爲鏡子與自己的關係,魏徵更像是一面鏡子,能夠使李世民在既得的成就之中醒過神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不足,但同時,魏徵也因爲太敢直言,屢屢撞上李世民的軟肋,不得不說,他十分了解李世民,也十分了解李世民想要將這個國家治理好的心願,但在某些地方有些“操之過急”,才導致了李世民的憤怒,可見,說話還是要講求藝術性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