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岳飛出身貧苦,他的一身武功是哪裏學的?

岳飛出身貧苦,他的一身武功是哪裏學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岳飛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也知道,岳飛出身農民家庭,按照生活經驗推測,他能專業地修習武藝的機會應不會太多,俗語說“窮文富武”,無論是弓刀石馬步箭,還是力量訓練、營養搭配,哪一項不需要財力支持,而他所處的時代,正是“重文輕武”的北宋,朝廷限制武將掌權。

岳飛出身貧苦,他的一身武功是哪裏學的?

在這種情況下,岳飛還能拜了名師,學了一身好本事,難道只是因爲天資過人,或者幸運值爆棚嗎?

事實上,在北宋爲了削弱將領兵權實行“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的背後,民間武術如火如荼。岳飛的成長得益於此。

一、 邊患不斷,老嫗能兵

北宋一百六十多年間,與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不斷,邊患一直是讓統治者頭疼的大問題。北有遼、金,西有西夏,幽州在契丹族掌握之下,河北一帶現在是環繞首都的核心地帶,但在當時可是邊疆重鎮。

因爲邊戰頻仍,當地民風剽悍。老百姓平時正常生活、閒時操練武藝。一到戰時都能拿起武器,對付入侵的敵人。

岳飛出身貧苦,他的一身武功是哪裏學的? 第2張

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進者。

連老弱婦孺都能騎馬射箭,甚至還有來不及披甲戴胄就上陣迎敵的,那麼青壯年的戰鬥力便可想而知了。

北宋初年詩人王禹偁寫的《唐河店嫗傳》一文中,甚至講了一個老太太智鬥遼兵的故事。

說是戰爭時期,有個老太太獨自待在店裏,趕上一個遼兵來店裏要水喝,老太太假裝年老氣衰打不動水,把他騙到井邊推下去了,自己卻騎了馬,馱着遼兵的衣服鎧甲當作戰利品,跑到縣城去報官。

一個老太太面對一個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都能鎮定自若,和他鬥智鬥勇,還能進行騎馬這樣專業性比較強的運動,可見當時北方的社會環境,可以說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

岳飛的家鄉在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距離北方前線不遠,在他的青少年時期,一定受到了民間尚武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周圍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學武術,那麼水漲船高,岳飛習武也就理所當然了。

二、 結社練武,保家衛國

社會上僅僅有練武的風氣還不夠,要想科學習武,還需要完善的教育組織和制度。

老百姓自發成立村社或鄉社,不同於政府推行的保甲制度,這是鄉民自發結社,屬於民間組織。

河北一帶流行“弓箭社”,自有一套教武習武的制度。推選出武藝高強或者有錢的人做社頭、社副、錄事等頭目,每家出一人爲社員,“帶弓而鋤,佩劍而樵,器甲鞍馬,常若寇至”,並且設立嚴格的獎懲措施。這樣,一個具備人力資源、錢財支撐、技術支持、規章制度等多種要素的標準組織機構便初具規模了。

弓箭社在河北發展勢頭迅猛,僅正定、保定一帶,就有588社,共計31411人,數量相當可觀。這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曾有人建言取締弓箭社,但實際上並不可行。面對頻繁的邊患,朝廷還需要這一支民間武裝力量,來對抗北方政權,因此,不僅沒有取締,對於弓箭社成員中表現突出的,朝廷還會給予一定的獎賞。在相當長時間裏,弓箭社大致處於一個較爲寬鬆的環境。

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河朔地區的百姓,自發組織“忠義巡社”,淮南東西路的人民自行武裝,靠山的結爲山寨,靠水的結爲水寨,星羅棋佈、遍歷中原,即爲有名的“兩淮山水寨”。岳飛後來抗擊金兵時,有一項策略是“連結河朔”,指的便是前線官軍和敵後的太行山忠義社聯合作戰,使金軍腹背受敵。這些民間組織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以實戰爲目的,這些民間武術團體平時的訓練軍事性很強,以實用爲主。“花刀、花槍、套棍、滾杈”之類的花架子武器和表演套路,都不在訓練範圍內。以弓箭社爲例,每人配備一張弓,30支箭,一口刀,定時演習訓練,練習的射法主要有近射法和攢射法,這都是在實戰中切實有效的方法。

我們有充分的證據推斷,岳飛在少年時,受弓箭社影響很深。他的老師周同就擅長射箭,岳飛把他的本事都學了過來,能左右開弓,他的箭術很快超過了周同。後來,又跟着當地一個有名的槍手陳廣學習技擊。長槍和弓箭都是戰場上能夠制勝的兵器,岳飛早年的經歷爲今後的軍旅生涯提供了堅實牢靠的基礎。

三、結語

回望兩宋歷史,雖然廟堂之上,在位者害怕武將跋扈、軍人干政,對武將權力大加抑制,但民間並沒有掐滅練武的星火,反而蓬勃發展。也正因爲民間武術的繁榮,在靖康之難後,纔有岳飛這樣起自行伍的優秀將領脫穎而出,也纔有那麼多民間社團揭竿而起,和官軍協同作戰,從而爲南宋重建贏得了時間。烈烈草莽,熱血英雄,永遠值得後人紀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