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的做法爲何和他“隆中對”時提出的策略不同?

諸葛亮的做法爲何和他“隆中對”時提出的策略不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北伐,指的是他從公元228年春到234年冬,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在小編看來,他想要以這種方式來恢復中原,肯定是不會成功的,爲什麼呢?

諸葛亮的做法爲何和他“隆中對”時提出的策略不同?

估計諸葛亮此時都忘記了他在《隆中對》的戰略了。有朋友說了,荊州都沒了,不能再按那個來了,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在《隆中對》中說的這句話,“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意思也就是說要搞好後方和東吳的關係,搞好內政經濟建設,只要天下有變,就是出兵的最好時機。這個《隆中對》裏面的所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就是要效仿漢高祖劉邦,但劉邦當時情況是齊國出現了叛亂,項羽忙於平叛,他於是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迅速佔領了關中,當項羽還沒搞定齊國時,劉邦已經打到項羽的國都彭城了。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此時曹魏勉強算是有點變故,曹丕剛死,曹叡繼位剛一年多,可事實上曹魏並沒有太大的變故,也就是孟達反了,小打小鬧而已,很快就平定了,基本上曹魏還是鐵板一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采取速勝的戰略,依舊穩紮穩打,這樣魏國完全可以回來全力對付諸葛亮。

有朋友說,孫權那邊不是響應了嗎?可孫權是人精啊,能佔便宜就佔,不能就撤,完全靠不住啊。要說諸葛亮爲何穩紮穩打不行呢?話說蜀道難,別人打進來難,他要打出去同樣難,大小几次戰爭大多都和糧草補給出問題有關。有朋友說不是有木牛流馬嗎?這玩意只是比沒有時提高了點而已,並不是說就完全擺脫了道路難走、糧食難運的困難。

還有朋友說了,諸葛亮這是以攻爲守,要是不打就只能坐以待斃。

其實以攻爲守要是用在一次戰鬥中還是可以的,以少勝多,主動出擊,可要是兩國全面交戰,弱小的一方採取這樣的戰略,說不好聽點那隻能是把自己拖死的節奏。爲什麼呢?試想下,兩國之間的較量可不單單是軍事上的較量,而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兵源和糧草等),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別人出三分力量,你就得全身而動了。

還記得司馬懿和諸葛亮僵持的時候,孫權攻打魏國,人家曹叡親征給打敗了,魏國兩線作戰尚能兼顧,可見力量的懸殊了。糧食年年種可以提高點產量,可是兵源呢?這可不是一年就能長出一茬的。蜀漢的人口本來就少,耗不過人家曹魏那是一定的。

再有就是步步爲營的戰略,蜀地漢中和關中有秦嶺這道天然屏障,蜀漢要是在關中佔領少數地方再步步蠶食,是很困難的,爲何?因爲這樣短時間還可以,只佔領一部分,可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駐軍少了很容易就被曹魏攻陷,駐軍多了從蜀地漢中運送糧草又是一大問題(秦嶺阻隔),如此這般,怎可能形成長期割據步步蠶食的局面呢?

有朋友說了,既然如此那諸葛亮爲何還要堅持北伐呢?難道他還沒你聰明?其實在小編看來,這是諸葛亮轉移內部矛盾的一種政治手段。

諸葛亮的做法爲何和他“隆中對”時提出的策略不同? 第2張

當時劉備死後,蜀國隱藏的政治危機就開始逐漸浮出水面了,益州集團、東州集團、荊州集團各方政治利益和政治訴求不同,要是沒有北伐恢復漢室這樣能把這些不同利益集團擰成一股勁的政治口號,肯定就會發生政治問題,所以諸葛亮這才北伐的。

有朋友說,扯淡,諸葛亮死後那些年也沒有出現什麼政治問題啊。其實仔細看,這些問題都是隱形的,比如爲何姜維北伐都有人從中掣肘、限制他?爲何鄧艾打到成都時只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抵抗?以譙周爲首的本地世族益州集團卻極力慫恿劉禪投降呢?

話說諸葛亮一直備受統治者推崇,那是因爲他對蜀漢的忠誠,統治者也希望他的臣民能像諸葛亮一樣對自己忠誠。但諸葛亮的才能還真不是一般的好,他對蜀漢的建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也是爲何在他死後,蜀漢還能堅持這麼些年。

諸葛亮作爲一名臣子,不愧是後世忠臣良將的榜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