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二戰末期日本軍隊深陷中國,爲何還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二戰末期日本軍隊深陷中國,爲何還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一路攻下北平、上海、南京、徐州等城市,其勢頭看起來不可阻擋。然而在1941年12月,日本卻主動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了二戰之中。這一事件也爲日本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戰末期日本軍隊深陷中國,爲何還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那麼,明明在中國已經陷入戰爭泥潭,爲何日本還要挑起太平洋戰爭呢?

說起來,日本主動向美國發起進攻,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

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其國內的各種資源相當貧瘠。像戰爭需要的石油、煤炭等戰略資源,日本更是基本沒有。在侵華戰爭的頭幾年,日本勉強能夠依靠美國的資源出口來維持戰爭的進行。

但隨着日本不斷在中國戰場上擴大戰果,當時支持國民政府的美國,便漸漸意識到了危機。爲了防止日本吞併中國,影響美國的在華利益。美國在加大對中國支援力度的同時,也開始逐漸減緩了對日本的資源出口。到了1941年,美國在通過《租界法案》正式向盟國提供幫助後,也完全終止了對日本的資源輸出。

失去了資源的支持,意味着日本不得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面撤出中國戰場,而這顯然會讓之前的戰果功虧一簣。因此爲了戰爭的持續進行,日本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尋找資源。

當時擺在日本面前的,其實只有“北上”和“南下”兩條路線。

所謂的“北上”,就是日本以中國東北爲基地,向北方的蘇聯發起進攻,佔領西伯利亞地區掠奪資源。由於日俄兩國上一次交手還在1905年,日軍不清楚蘇軍的戰鬥力情況。因此在1938年,日本人強行製造了一起“張鼓峯事件”,和蘇聯軍隊進行了小範圍的交火。

不過由於戰爭持續時間太短,日軍並沒有得到太多有用的數據

到了1939年5月,日本又在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的諾門罕地區,向蘇軍發動了一場大型戰役。在這場爲期4個月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軍面對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艱難地收穫了一場慘勝。

日軍在諾門罕戰役失敗後,就放棄了北上的想法。他們爲什麼會放棄呢?

一是日軍的目的是要掠奪資源,而和蘇軍作戰顯然只會損失慘重,這不符合日軍的預期。二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多年,一直沒有能鑽探到石油。而西伯利亞地區的土地遠沒有中國東北肥沃。以日本人鑽探技術,就是佔領了也是毫無意義。

最終,日本不得不被動地選擇“南下”路線。

所謂的“南下”,就是入侵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

在資源問題上,日本不需要有過多的擔心。但麻煩的是,當時東南亞絕大部分地區都已成爲了英、美、荷等國的殖民地。一旦入侵東南亞,那就等於向背後的這些國家宣戰。儘管英國這些國家自顧不暇,但一直沒有參戰的美國卻兵精糧足。他們毫無疑問會在太平洋上對日本發起進攻。

最終,日本在仔細權衡利弊之後,還是選擇了“南下”的作戰策略。

二戰末期日本軍隊深陷中國,爲何還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第2張

在日本人看來,美國一旦向日本宣戰,戰場只可能在太平洋上。只要能夠削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那麼日本在戰爭中顯然就會輕鬆許多。

於是在1941年12月,日本向夏威夷珍珠港的美軍發起了一次閃電襲擊。而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軍隊也兵發菲律賓,以最高的效率對東南亞採取了入侵行動。

最終,美軍珍珠港基地的太平洋艦隊的確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但美國的海軍力量卻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影響。

第二天,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這也成爲了二戰亞洲戰場上的一次重大轉折點。

當然,日本人之所以敢向美國發起進攻,除了被逼無奈的原因之外,也確實是有幾分底氣的。

要知道,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可是日軍在武器裝備和人數差距的雙重劣勢下進行的。儘管在這樣的不利局面下,日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戰損比遠遠低於蘇軍。而日軍最精銳的部隊還並不是陸軍,而是一直沒有得到太多發揮機會的海軍。

有了這樣的底氣,日軍最終勇敢地入侵了東南亞。但這一次,他們卻有些低估了美國的力量,以至於造成了最終的慘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