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的名和字有何不同?爲何先取名後取字?

古人的名和字有何不同?爲何先取名後取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人眼中,"名"和"字"是相關但又不同的概念。那麼,古人的名和字有什麼區別?

《禮記· 檀弓》記載:"幼名, 冠字……周道也。"也就是說,早在封建社會之前,在周代,中原一帶的漢族先祖就已經有了分別取名和取字的習俗。

按照當時的習慣,應當是男子在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或家中其他身份尊貴的長輩取名。且在三個月到十歲期間,他們還可有"乳名",比如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斗"。在十歲之後,他們得到的正式的名字則被稱作"訓名"。待到男子二十歲,加冠成年,再由長輩取字。女子則是三個月取名,十五歲行了及笄禮之後取字。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名"的本質即"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白天看得見的時候,我們能通過一個人的樣貌分辨出他是誰。到了晚上,一片漆黑,人們看不清別人的模樣,但依然存在分辨他人的需求,所以爲了區別他人和聯絡他人,人們給各自取了名稱。

古人的名和字有何不同?爲何先取名後取字?

而“字”,是“名”的衍生產品。作爲衍生,字當然有很多與名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們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被人用作區別和聯絡他們的符號,是一脈相承的。其次,取字的根本原則就是"字"要與"名"有意義上的聯繫。

這種聯繫,可以是正向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名"宗元"字"子厚"。在古代漢語中"元"和"厚"的意義是相近的。如白居易,他名"居易"字"樂天"。這"字"來源於對"名"的聯想。又如孟郊,名"郊"字"東野",這"字"來源於與"名"同類的事物。

這種聯繫也可以是反向的。比如同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他名"愈"字"退之"。而在古代漢語裏"愈"和"退"的意義就相反。還有的字,是自己的名的拆分,比如明人章溢,字三益。

此外,還有少部分字,和名一樣也使用了典故。比如西漢名人司馬相如,據《史記》載,他名"相如"是因爲他仰慕趙國名相藺相如。而他字"長卿",是因爲藺相如是趙國的上卿。

所以總的而言,作爲"名"的衍生,"字"和原有的"名"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不然一個人有兩個毫無聯繫的象徵符號,那纔是真的讓人找不見規律,也摸不着頭腦。

古人的名和字有何不同?爲何先取名後取字? 第2張

可名與字雖然在意義上聯繫緊密,但他們又不像是樹幹和枝丫的關係。字,就和加冠、及笄一樣,有一種禮制層面的象徵意味。

《禮記·冠義》和《儀禮·士冠禮》都提到類似"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的觀點。擁有自己的字,就像是古人步入成年的標誌。當他們有了字,他們就得和無憂無慮的的童年告別,開始肩負起自己作爲社會的一部分,作爲家族的接班人的責任。

出生後就有的名,是人們來到這世上之後,人們爲了區分他是誰而賦予他的第一個符號。而第二個符號"字",它的背後是古人所擁有的一系列屬於成年人的權力和義務。也正是如此,"字"纔會成爲古人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尊稱。

同時,在名與字的文化產生的早期,一般只有貴族纔會擁有"字"。畢竟當時只有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政治權力,對於禮制有各式規範。這對於"字"比"名"更多一層象徵身份的"氣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字"有了"身份",便又促進了"名"和"字"的分工:名是供長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的。在長輩面前,無論一個人成就如何,他始終是後輩,所以長輩可以用名來稱呼自己。但在同輩之間,相互尊敬便是一種社交必要,所以要互稱字。

在以前背古詩詞的時候,我們面前偶爾還會有"號"這一"攔路虎"。它雖然也有類似名和字的作用,但來源和前二者卻又有很大的不同。

號一般是人到中年纔會有的。這可以自己取,也可以由當地的長官授予。所以它往往和原本的名或字沒有太多關係,而與其居住地、宗教信仰、情趣愛好、個人志向等聯繫更緊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寓意藏書一萬卷、金石文一千卷、棋一局、琴一張、酒一壺,自己人一個),便是因爲他此時志在琴棋書畫和金石詩酒。

雖然我們今天一個名字就走遍天下,但也不得不承認名與字的文化幾乎貫穿了我們的歷史。

"名字"二字雖然簡單,但它背後的文化底蘊卻深厚,這大抵也是我們今天依舊在乎名字的一個原因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