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漢朝的存在四百餘年,到底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漢朝的存在四百餘年,到底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作爲我國曆史上一個存在時間比較長的朝代,給後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大部分是正面的積極的,但是也有一些消極的影響。

兩千多年前建立起來的漢王朝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因爲,今天的我們都是“漢人”。“漢”作爲一個王朝的名字,來源於劉邦。劉邦出身草莽。當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之際,劉邦和一幫好友在沛縣起義,響應義軍。強秦覆滅,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爲“漢王”,封地包括漢中、巴、蜀三郡。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國號“漢”,定都長安,拉開了一個延續了四百年的偉大王朝的序幕。說到“漢”如何偉大,今天的我們擁有許許多多的溢美之詞,比如: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孝宣之治、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在四百年中,有那麼多的盛世、治世,你能否認這個王朝的偉大嗎?

我當然無意於否認“漢”的偉大。兩千年前的漢代,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的上升期,民族的血液裏沸騰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燃燒着無數光榮與夢想。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尚武的,漢家衣冠的寬袍廣袖並未束縛住民族血液中野性的呼喚,人們開疆拓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直換得萬夷來朝,帝國的軍威似乎無遠弗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也極富探險精神,他們無畏萬里黃沙,不懼千里鹽澤,僅憑一匹瘦馬、一峯駱駝,便有走遍整個世界,看清整個世界的雄心壯志

然而,這個時代,我們在華夏民族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漢民族的主體意識形態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黑暗的基因。

春秋時期的中國,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學術昌明、文化鼎盛的黃金時代。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學派也源起於此時,然而,在以後的數百年間,儒家學說並不爲統治者所接納,直到漢王朝的建立。

西漢建國之初,漢高祖劉邦的朝堂上就如同一個黑社會流氓的聚會之所,開國的大將功臣們在皇宮裏恣意地嬉鬧喝酒,放聲高歌,喝嗨了還會拔劍擊柱以助興。這讓明明擁有九五之尊,實際卻還不如一個黑社會老大的劉邦頗爲鬱悶。於是,博士叔孫通抓住機會,爲劉邦制定了“朝儀”。這讓劉邦第一次真正有了當皇帝的威儀和快感。然而,“朝儀”的出現,卻是中國君君臣臣森嚴的等級尊卑制度的開始。統治者着手思想上的控制起於漢武帝。正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開始,儒家思想逐漸演變成我們這個民族官方指定認可的唯一思想流派。

漢朝的存在四百餘年,到底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我無意於證明儒家思想的優劣。但文化的創新有賴於思想的碰撞,再優秀的思想流派一旦成爲唯一,便無法與其他思想進行交流、學習,必然走向僵化和沒落。而思想僵化、文化沒落的社會中,本應該富於創造力和思辨能力的人,其思想和精神火花也必然隨之熄滅。

當寬袍廣袖的漢家衣冠逐漸演變成晚清的小腳長辮時,我們或許更應該看到人的精神內核的沒落。

國家主義的模式和實踐

漢王朝是在秦末農民起義的烽煙中建立起來的。統一六國的強秦竟然二世而亡。漢承秦制,但漢初的統治者卻時時刻刻以秦爲戒,生怕重蹈強秦覆轍。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這是一個“小政府、大民生”的國家治理模式。“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當統治者清靜無爲,給予民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吃苦耐勞的民族具有怎樣驚人的創造力。

漢武帝改變了文景時期“小政府”的治國模式,代之以極爲強悍的國家主義。漢武帝爲政的半個世紀,也是漢王朝東征西討,戰事不休的半個世紀。

爲實現皇帝大權獨攬的夢想,漢武帝所設立的內朝制度,從某種意義上,直接導致了外戚專權,成爲兩漢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爲應對對外戰爭的巨大開支,由國家壟斷貨幣的鑄造、發行,對重要物資進行平準均輸,實行鹽鐵專賣,甚至強行對個人徵收類似於今天的“財產稅”……

國家主義的“大政府”下的民生如何呢?史書的記載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人復相食”。然而,漢武帝畢竟是成功的。漢武帝治下的漢王朝在效法暴秦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儘管以“戶口減半”爲代價,卻僥倖躲過了暴秦覆滅的結局,政權成功地移交到了昭帝、宣帝手中。並在昭宣時期重新採用文景時期的治國理念,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文景之治”雖然爲後世所稱頌,雖然能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好日子,但對帝王來說,這屬於“學”而難“習”的範疇,因爲,作爲集權一身的帝王,往往更想有所作爲,想要證明自己手中皇權無遠弗屆,而漢武帝的時代恰恰給後世提供了一個範例。儘管,史書中記錄的帝王們,衆口一詞,似乎都願意效法“文景”,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能看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成功或失敗的漢武帝。

漢朝的存在四百餘年,到底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血腥的政治

兩漢時期政治的血腥程度並不遜色於以後我們所熟知的歷朝歷代,甚至更盛。在後來的朝代中,大屠殺一般在權力非正常更迭之時纔會出現,而兩漢時期,血腥的政治屠殺卻伴隨王朝的始終。

漢初,由削藩、巫蠱等大案引發的大殺戮動輒成千上萬。不得不說的是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以皇后衛子夫被逼自盡,衛氏族人被夷滅三族,太子和皇太孫被殺,太子宮被血洗爲起點,整個巫蠱之禍持續數年。從長安到各郡各封國,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有史料說數萬人因之喪命,更有記載數十萬人罹難。

漢王朝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政治特點,那就是外戚專權,首當其衝的便是呂雉稱制時期的呂氏家族。在呂雉去世後,呂氏家族被屠殺殆盡。這樣的政治屠殺,必定是連襁褓中的嬰孩都不會放過的。史書中的一個“族”字,卻往往是幾十、幾百個家庭,成千上萬人的滅頂之災。

這僅僅是個開端。從漢武帝大量重用外戚,並建立內朝制度開始,便爲兩漢王朝埋下了外戚充任大司馬諸將並攬權的隱患。所以,兩漢時期,伴隨新皇登基而來的往往是對先帝外戚的大清洗,這讓整個漢王朝充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也讓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性光輝變得暗淡。

人命如螻蟻

《古文觀止》裏收錄了一篇西漢文章——《路溫舒尚德緩刑書》。路溫舒名不見經傳,只是漢宣帝時一名廷尉史,這是他給漢宣帝的一份奏章。從這份奏章,我們可以看到西漢之時,司法系統的黑暗。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勝痛,則飾詞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爲死有餘辜……”大意是說:酷刑拷打之下,想要什麼樣的口供都可以。囚犯無法忍受痛苦,只能按獄吏的要求捏造自己的罪狀。獄吏還會羅織罪狀、套上罪名,使囚犯的口供看來天衣無縫。這樣形成的案卷,即便是中國的司法鼻祖咎繇聽了,也會覺得這個囚犯死有餘辜。正是在這樣的刑獄之下,“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死囚之血,盈滿街市;受刑之人,更加比肩而立到處都是。遇到行刑的日子,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被處死。

漢宣帝看了這篇奏章,也不過是下令讓官吏們在審案時寬仁些,問題並未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今天的我們再來看路溫舒的奏章,難道不應該唏噓感嘆嗎?兩千多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個體權益從來沒有得到過良好的保護,酷刑與冤獄一直伴隨着華夏文明。路溫舒富於人性色彩的呼籲如此微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卻又如此光亮。

我們來自漢朝。如果我們認可自己“漢人”的身份,對存在於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偉大王朝心神嚮往,那就不應該把視角更多地停留在王侯將相的文治武功上,用鐵馬徵騎的耀武揚威來衡量時代的成敗得失。我們應該更多地去探索那個時代的歷史真相,去了解那些與我們今天仍舊休慼相關的文化傳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