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常遇春一生爲將未曾敗北,他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常遇春一生爲將未曾敗北,他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爲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朱元璋對常遇春很器重,認爲常遇春的功勳即使是古代名將也沒有超過他的。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

大明開平王常遇春是歷史上摧鋒陷陣,所向必克的一員神將,更堪稱功勳蓋世,重光華夏的偉大民族英雄。觀其生平事蹟,縱比之驃騎將軍霍去病再世,西楚霸王項羽復生,亦不遑多讓。

作爲朱元璋麾下首席先鋒大將,在明軍開國曆次戰爭中,常遇春一直有着勇冠三軍、功勳最著的決定性表現,足以進入歷史上最頂級猛將之列,可以和項羽、冉閔、尉遲恭等著名猛將相提並論。

此外,常遇春的才幹更絕不僅僅是一名猛將和鬥將,而是和項羽一樣,兼具大軍統帥才能、同時智勇雙全的全能型名將。他從南到北,攻城略地,斬獲無數,所立戰功,縱觀五千年中國歷史,可堪比擬者, 不超過十人之數。

採石大戰時,元兵列陣岸磯,朱元璋軍離岸三丈難登,常遇春飛舟而至,揮戈大吼,逆擊衝陣,所向無前,元軍一潰千里,其餘諸將這纔跟進,於是朱元璋方得以奪取金陵爲根據地。

元將海牙以水師反攻,隔絕長江。常遇春到處布兵,迷惑敵人令其兵力分散,而後會合朱元璋主力,與之決戰。決戰之時,常遇春操縱輕舟,將海牙船隊一分爲二,再從左右兩側猛攻,斬俘無數,盡取敵船。這兩戰徹底擊垮了江南蒙元軍主力,從此長江航路在朱元璋軍管制下暢通無阻。

常遇春大戰採石:石壁千尋險,江流一矢爭。曾聞飛將上,落日吊開平。之後在和張士誠、陳友諒爭奪江南的歷次戰役中,常遇春所立功勞都是明軍數一數二。牛塘之戰,徐達被張士誠軍圍困,常遇春星夜馳援,破敵擒將,解了徐達之圍。

衢州之戰,常遇春一邊領兵圍城,打造各類攻城器械,一邊以奇兵突入南門甕城,急攻下城,俘虜蒙元軍甲士上萬人。龍灣之戰,陳友諒數十萬軍順江直下,欲攻金陵,常遇春分兵五路設伏,大破之,收復太平,戰功居全軍之首。安豐之戰,張士誠軍強兵扼守,明軍左右軍諸將都進攻失利,又是常遇春橫擊敵陣,三戰三捷,俘斬兵馬無數。

常遇春一生爲將未曾敗北,他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鄱陽湖大戰時,明軍二十萬迎戰號稱六十萬的漢王陳友諒大軍,陳軍人多船大,又處上游順江而下,常遇春逆勢奮擊,呼聲震天,所部人馬無不以一當百。陳軍頭號驍將張定邊,殺至朱元璋的座船,朱元璋命在旦夕時,常遇春一箭射傷張定邊,令朱元璋脫險。

苦戰三日,明軍放火燒燬陳軍大量戰船,又扼守鄱陽湖口,斷絕陳軍歸路,將突圍不成的陳友諒射殺,陳軍從此分崩瓦解,再也不能和朱元璋爭奪天下。此戰後,朱元璋率軍搬師回金陵,留下常遇春進圍陳友諒都城武昌。

武昌之戰,陳友諒所封丞相張必先,自岳陽舉湖南大軍來救,常遇春乘其立足未穩,率軍急攻,將其生擒。武昌城中士氣盡失,陳友諒之子陳理絕望投降。陳友諒滅亡後,常遇春又率軍連取吉安、贛州、南雄、韶州、安陸、襄陽等城,令明軍盡得荊襄、湖廣之地。

隨後,常遇春和徐達揮軍東進,討伐張士誠,太湖、毗山、三裏橋、烏鎮、升山、湖州諸戰,連克連捷,最後圍攻張士誠國都平江,駐軍虎丘。北濠之戰,常遇春大破出城的張士誠軍,差點生擒張士誠,令其膽落。最後和其他諸將,合攻破城,朱元璋也就此完成了江南的統一。

隨後,常遇春受命爲北伐大軍副元帥,和徐達一起揮軍北伐。洛水之戰,面對沿河列陣,意圖半渡而擊的蒙古大軍,常遇春單騎而出,突擊足有五萬兵馬的蒙元大陣,一人擊破敵二十餘騎將圍攻,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一舉擊潰敵軍,追亡奔逐五十餘里,進而光復河南山東兩省。

就這樣,常遇春和徐達一起統率大軍,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替華夏漢人光復了自靖康南渡以來,丟失二百多年的北中國各省;他們更是四百多年後首次以勝利者之資踏足大都的兩位漢人將軍。這是不朽的歷史功績!是安史之亂大唐盛世中衰以來,華夏民族最光輝的時刻!

常遇春一生爲將未曾敗北,他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第2張

此時蒙元在長城內外,尚有號稱“四十萬騎”的龐大兵力,其首席名將王保保不甘失敗,集合各路大軍反攻。太原之戰,在己方騎兵已及、步軍未至;而王保保已率十萬大軍來援的情況下,常遇春抓住一瞬即逝敏銳戰機,趁着太原敵將喪失鬥志、願爲內應的有利條件,親自帶領精騎銜枚夜襲,大出意料的王保保全軍崩潰,盡數被殲,常遇春一路疾追,王保保逃到最後,身邊僅剩十八騎。光這一戰,明軍就收降了甲士四萬。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也是自鐵木真統一蒙古,興兵西征南下,“黃禍”恐懼籠罩全世界各國百餘年來,漢人騎兵對蒙古騎兵的第一次輝煌大勝,在敵虜最擅長的場地下將其完敗,從此徹底打斷了蒙元軍和明軍在陣地戰對決的的膽氣。之後,常遇春率領步騎九萬,一路勢如破竹,疾追窮寇,不出一個月便摧垮蒙元北方防線,攻破其上都開平府,追奔蒙元皇帝數百里。

開平之戰,常遇春又俘虜元朝宗室親王、平章大臣及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無數。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就在這一戰的歸途,如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一般,常遇春竟也突發急病、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痛惜不已,將他的封號以他最後一戰功勳,命名爲“開平王”。

當然,人無完人,無論悍勇、統兵才幹和傳奇戰績,都猶如霸王復生的常遇春,也有和項羽一樣好殺降的缺陷。龍灣之戰,常遇春與徐達設伏兵大破陳友諒軍,俘虜三千,盡數殺之;長興之戰,又俘殺張士誠部五千餘人;與其說是常遇春生性好殺,不如說是他把殺降當嚇阻和激怒敵方的手段來嫺熟使用。 朱元璋曾專門爲此訓誡,攻克贛州後常遇春依言不再殺俘,朱元璋爲之大喜,賜書褒勉。

在朱元璋統一南方時,論戰功,徐達常遇春兩人相差無幾,朱元璋最終選定徐達爲北伐大軍的主帥,而讓常遇春屈居副帥。其實也正是因爲常遇春殺降太多的緣故。畢竟快要建立統一的新王朝了,不能再純靠殺戮來立國。從此北復中原、重光華夏這一歷史性功勳,在後人耳口相傳中總是先徐而後常,於他個人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也因此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歷史地位和評價。

甚至被很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很少知曉他的具體戰績,僅僅將他看做一個衝鋒陷陣式的,如尉遲恭楊再興一般的猛將先鋒。但細考常遇春生平戰功,可說完全可與軍事生涯更長的徐達齊名並肩,在北伐戰爭中的決定性貢獻,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哪怕上溯至古之名將如衛青、霍去病、李靖、岳飛,論戰績論智勇,論步戰、水戰、車戰、騎戰的全方位綜合能力,亦可與比擬而絲毫無遜,完全無愧於中國歷史前十名的將領。論對華夏民族的功勞貢獻,常遇春更堪稱居功至偉的的千古英雄。一顆將星如流星般,劃過公元十四世紀的天空,短暫卻燦爛輝煌。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暴斃而亡,常遇春的意外離世給朱元璋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這也帶給了後人無限的猜想,年僅四十的常遇春爲何突然一日之內暴斃而亡,莫非其中含有爲人所不知的內情?

史書僅以“暴疾卒,年僅四十”寥寥數語將常遇春的暴死一筆帶過,從常理來推斷,對於大明王朝創立有着汗馬功勞的一代悍將,其離奇的死因史料竟然記載的如此簡單,這完全不符合常理。於是後人對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幾種猜測:

一、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這種猜測可以說完全不靠譜,首先結合當時朱元璋所面臨的形勢我們便能輕易的推翻這個結論。元末農民起義大軍中,羣雄並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據勢力東有張士誠,西有李思齊、明玉珍,東南有方國珍,北有蒙元帝國等各方割據勢力,朱元璋在這個時候不大可能自毀長城,自斷臂膀來損耗自身的戰鬥力。常遇春的長女常氏嫁給了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標爲太子妃,這更足以說明朱元璋與常遇春的關係非同尋常,更不可能因爲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二、戾氣太重,殺降過多,天理報應。

據史料記載,常遇春殺戮過重,到了無以復加的變態地步了,究竟變態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舉例說明一二。據說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屠城,一次在常遇春在睡夢中夢到平民們極力反抗自己,並被平民侮辱,於是憤怒的喊道“此地刁民,是在該殺”,當時手下的將士以爲這是常遇春下達的命令,立刻進行了屠城。等他醒來,發現軍士都不在軍中,常遇春馬上驚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這時大軍已屠城20裏,戮殺平民無數,血流成河,滿城屍橫遍野。

1359年,常遇春在攻克九華山時,陳友諒軍隊近4000人被常遇春生擒。當時常遇春不聽徐達的苦心勸阻,私自將降兵全部活埋,這也直接點燃了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的導火索。綜合種種跡象表明,常遇春肆意殺戮的確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但若與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白起相比,常遇春的屠城殺降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所以提出常遇春暴斃與殺降有着因果報應的說法未免太過於迷信。

三、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這種說法更不靠譜了,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北征的常遇春時值七月份,從中國地理氣候上來看,南方與北方每到七月份,都是極爲炎熱的季節,而瘟疫一般產生於春秋季節,加之瘟疫都是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在動輒上萬人的行軍隊伍中,其他人沒有感染瘟疫而唯獨常遇春感染,這種解釋從醫學上講可能嗎?因此以上種種說法都是以訛傳訛的道聽途說罷了,那麼常遇春究竟怎麼會突然暴斃?

我們可以從常遇春常年征戰的角度來分析。作爲一軍的統帥,常遇春卻總喜歡衝鋒陷陣。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過他:“身爲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當時常遇春“拜謝”,可是到了戰場,依然我行我素,“單騎突其陣”。在二十幾年的征戰中,常遇春多次負傷,加上不停的征戰,居無定所,食無定時,身體可能積勞成疾,一直處於亞健康。

大軍北征從5月出發,到7月班師,正值盛夏之際,天氣炎熱,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戰計劃,又要披甲衝鋒陷陣,體力消耗極大,雖然表面上沒事,但身體處於十分危險的境況。而柳河川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內,7月間雖然氣溫較低,但晝夜溫差極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患上了“卸甲風”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區白天天氣炎熱,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氣溫涼爽,他不顧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發 “中風”之疾;連帶着多年傷病,身體達到了極限;加上大軍遠征,沒有良醫,遂不治身亡。

常遇春的死亡之謎如同歷史的黃沙掩埋了一切,今人早已無從考證,然而太史公司馬遷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雖然不惑之年的常遇春暴斃於疆場,但其勇冠三軍,披堅執刃,勇往無前,浴血疆場的英勇事蹟卻永遠激勵着後世華夏子孫,塑造出了不屈不撓開拓進取的漢民族風格,成爲後世之人引以爲傲的學習典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