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把吃飯稱爲“打尖”,這是爲什麼呢?

古人把吃飯稱爲“打尖”,這是爲什麼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期的客棧,很多是不提供餐飲服務的。客人需要自備食材,藉着店家的鍋竈來生火做飯,等到走的時候,結算給店家幾文柴炭錢。這種行爲稱爲“打火”。

到晚上吃飯了,住店吃飯。那時候住店,店門口掛着笊籬。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鍋盆碗竈都有,咱們吃點好的吧,包餃子吧,咱們四個一起忙活。《馬三立·吃餃子》

三藏便道:你去山門前放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糧,借他鍋竈,做頓飯吃,待臨行,送他幾文柴錢,便罷了。各依執事,讓我在此歇息歇息,飯畢就行。”《西遊記》

看到沒,那個年代出門真是一件苦差事。除了要身體素質過硬,能耐受旅途的勞累之外;還得有點做飯的手藝啊,要不然想吃口熱乎的都很難實現。對於手殘黨來說,真的是很不友好。

終究,經營客棧要考慮收益問題,那時候出門旅行的比例可沒今天這麼高。要是配上一堆川、粵、魯、蘇的大師傅的話,恐怕賠的褲子都穿不上了。

但顧客的需求也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出現了變通的方案:

店裏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上一些簡單的酒菜;如果你不滿意的,非要自己“打火”的話,也請自便。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前幾十年。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在國營旅店當過廚師,每天也就是炒幾個大鍋菜。有些旅客由於各種原因,不想吃的話,那旁邊有另外的鍋竈,就請自己動手吧。

如果把自己動手做飯,稱之爲“打火”的話;那店家代勞,免去你做飯的辛苦,稱爲打“小火”也再恰當不過了。“小火”合起來就是個“尖”字,打尖的叫法就這麼誕生了。

古人把吃飯稱爲“打尖”,這是爲什麼呢?

一方面是,能吃到現成的,好多人是不願意自己動手的;另一方面是,店家也願意追求更高的利潤,就像你去辦業務,首先向你推薦的肯定是238、158之類的套餐,至於“8元包月”的套餐,如果你不自己提的話,壓根不會主動介紹。

店裏有了現成的吃食,旅客出行的方式也悄然出現改變:原來白天趕路,只能靠乾糧填飽肚子,等到晚上住店的時候,自己再做頓好的,犒勞犒勞自己。

現今就變得很方便了,肚子餓了的話,就直接去客棧吃點現成的,順道歇歇腳,然後再趕路不遲。“打火”和“住店”完美地分成了兩件事。

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爲尖也。《翠華巡幸》

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規律。最早的客棧只是提供場所,故而“打火”=“住店”+“打尖”;隨着時代的發展,酒店增加了餐飲服務,“打火”一詞逐漸被淡忘,取而代之的就是:

店小二的嘴裏,那句最高頻的話:“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