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孫權爲什麼要把太子派去軍事重鎮武昌?

孫權爲什麼要把太子派去軍事重鎮武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的長子孫登,在孫權當皇帝后被立爲太子,但是,這個太子卻沒有守在京城,而是被派往軍事重鎮武昌。征戰年代,君王一般是自己掛帥出征,太子留守都城,這似乎是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但孫權爲什麼要把太子派向軍事重鎮武昌呢?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孫權爲什麼要把太子派去軍事重鎮武昌?

孫登是孫權的長子,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被魏國皇帝曹丕封爲吳王,同年,孫登被立爲王太子。孫權爲他選擇安排老師,於是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得以選入東宮,陪孫登研讀詩書,外出跟着騎馬射獵。孫登與諸葛恪、張休、顧譚等人關係比較融洽,有時同坐一輛車,有時共牀而睡。太傅張溫對孫權說:“大凡中庶子是與太子最親密的職位,太子懇切求教他就要即時作答,應該選用才德傑出的人。”於是便任用陳表等人爲中庶子。後來又因爲中庶子禮節的約束,又讓他們頭戴裹巾陪坐。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爲皇太子,命諸葛恪爲左輔,張休爲右弼,顧譚爲輔正,陳表爲翼正都尉,這就是所謂的太子四友。謝景、範慎、刁玄、羊衜(音:dao)等人都爲賓客,於是東宮便號稱人才濟濟。

孫權遷都建業,徵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兼理官府中遺留的事務。孫登有時出外狩獵,本應走捷徑近路,但他常常遠避良田。不去踐踏莊稼,到了需要休息時,也只選擇空閒的場所,他就是這樣不想煩擾百姓。他曾騎馬出行,有一顆彈丸從他身旁飛過,左右待衛便去尋找發射彈丸的人。正巧有個人手持彈弓身帶彈丸,隨從們都認爲發彈的就是這人,但這人不肯承認,隨從便想捶打他。孫登不允許,派人找來剛纔那顆彈丸,跟這人身上攜帶的彈丸比對後發現有所不同,就把這人放了。還有一次孫登丟失了盛水的金馬盂,察覺出作案之人就是自己的手下人,孫登不忍心處罰,就把他叫來責備了一番,遣送他永遠歸家,並命令身邊親近人員不要張揚此事。後來他弟弟孫慮去世,孫權爲此特地降低了自己的御膳標準和數量,孫登晝夜兼程,來到賴鄉,親自通報,孫權立刻召見他。孫登見孫權在悲傷哭泣,就勸說道:“孫慮一病不起,這是他的命呀。現在北方尚未統一,四海之內都在翹首仰慕,上天授命陛下,陛下卻因對晚輩的追思,降低自己的御膳標準,超越了禮制,我私下裏爲此憂愁惶恐。”孫權採納了他的意見,爲了他的緣故而增加了飲食。孫登住了十幾天,孫權準備讓他西行返回武昌,他懇切地爲自己求情,認爲長久離別未能早晚侍奉父母,身爲人子的名分有了欠缺,又陳述陸遜忠誠勤勉,武昌方面沒有什麼可顧慮的,孫權就把他留了下來。嘉禾三年,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建業,總管留守事務。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登病逝,年三十三歲。

孫權爲什麼要留下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呢?

主要就是遷都的需要。作爲吳王,孫權的王府治所是在武昌(湖北鄂州,不是今日之武昌),因爲戰爭的需要,這王都也有點兒前線指揮部的味道。到這一年,蜀國早已經進入了劉禪時期,魏國都已經進入了曹叡時期,王都作爲前線軍事指揮部已經作用不大,作爲皇帝,都城必然是國家行政中心。綜合比較,建業(現在的南京)顯然要比武昌合適得多。但武昌畢竟是多年的行政中心,要想把各個指揮機關全部遷移走,絕對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又因爲這一時期吳國的重要戰事都在西部,大軍留下,也必須要有重量級別的人物鎮守。什麼是重量級的人物?除了皇帝,那就只有太子了。

不是還有一個位高權重才能強的上大將軍陸遜嗎?孫權會不會是讓他跟隨陸遜學習軍事呢?應該說肯定不是,不僅不是,而且留下太子孫登,更多的還是在監督陸遜。陸遜在夷陵之戰打敗劉備以後,長期駐守在夷陵,中間除了被調回來對敵曹休之外,基本上都是在西部駐軍。孫權稱皇帝,陸遜被封爲上大將軍、右都護,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輔助太子,總督軍國。這樣的一個權力,恐怕沒有那個大臣能夠限制的了。也就是說,除了皇帝,也就只有太子能夠管得了了。爲什麼說不是來向他學習軍事呢?因爲對於一國皇帝來說,是不用親自上戰場的,即便是御駕親征,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廝殺之事基本可以排除在外。太子是未來的皇帝,也是同樣的道理。再看看孫權這個人,他從爭戰年代就不放心“前線司令”。赤壁之戰這樣嚴重的時刻,周瑜作爲抗曹主將,他給派了個程普,形成了一個左右督。呂蒙要奪取江陵,他又想來這一手,想讓宗室將軍孫皎和呂蒙一起爲左右部大都督,結果爲呂蒙所拒。即便是這樣,孫權還是給了孫皎一個後繼督的位置。陸遜雖然爲夷陵之戰的大都督,但孫桓卻是“與陸遜共擊劉備”,頗有點兒與其他主將不一樣的味道。

孫權這個人,後期事事都要顯示自己的與衆不同,經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在遷都建業和讓太子留守武昌這件事情上,還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後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