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他的能力怎麼樣呢?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他的能力怎麼樣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瞻(227~263)是諸葛亮的唯一的兒子,諸葛亮46歲時喜得貴子。由於諸葛亮一直帶兵北伐魏國,不可避免疏於了兒子的教育。

所以歷史上的諸葛瞻並沒有他父親顯赫的名聲和智慧。

諸葛亮能掐會算有識人之能,再者說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知子莫若父”,諸葛亮對兒子的將來早已瞭然於胸。

他在兒子7歲時,曾寫信給哥哥諸葛瑾曰:“(瞻)十分聰明可愛,只怕他過於早熟,將來成不了大器。”講真諸葛亮果然高明,諸葛瞻確實沒成大器。

這也不能全怪諸葛瞻,諸葛亮死時他只有7歲,換言之,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並沒有傳給他的兒子,反倒傳給了他的接班人——姜維了。姜維的名氣要遠大於諸葛瞻,姜維九伐中原時,當時諸葛瞻在幹什麼呢?

諸葛亮死後,7歲的諸葛瞻承襲了父親爵位——武鄉侯。17歲時,娶後主劉禪的女兒爲妻,官拜都騎尉。次年擔任御林軍中郎將。

當時蜀漢百姓懷念諸葛亮,把朝廷的成績都歸功於了諸葛瞻,這讓諸葛瞻飄飄然不知所以。

在蜀國成都保衛戰——綿竹之戰時,【景耀六年(623年)】,諸葛瞻帶領的京都禁衛軍至少在3萬人以上,竟阻擋不住鄧艾1萬人馬的進攻。諸葛瞻最後兵敗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護衛國土,我有三罪也”。】

諸葛瞻爲何要說不能制衡姜維?他和姜維有什麼仇呢?

姜維(202~264)是諸葛亮的徒弟,古語云: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如此看來諸葛亮是姜維的長輩,雖然姜維比諸葛瞻大25歲,但二人應該是平輩,故兄弟相稱。

按照常理來說,兄弟之間應該相互幫助,諸葛瞻和姜維之間沒有利害衝突,應該和睦相處共保蜀國。

然而在景耀四年(262年)(即諸葛瞻戰死前一年)。諸葛瞻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時,當姜維北伐失敗回來後,他和董厥等人認爲姜維好戰無功,以致於造成國內疲弊, 於是上表後主劉禪,要求削奪姜維的兵權,但後主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

爲何劉禪沒理會他們的建議呢?原來劉禪瞭解內情,姜維執行的是諸葛亮的遺囑——誓死北伐。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七伐魏國的事情吧。諸葛亮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和曹魏死磕上。難道諸葛亮不懂“勞民傷財和窮兵黷武”的道理嗎?非也,諸葛亮比誰都看得清楚,不打仗蜀國死的更快。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他的能力怎麼樣呢?

原來這是蜀地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蜀國的命運,蜀國山多地少人稀,不容易做大做強,只有不斷主動出擊侵擾魏國,遲延魏國的發展纔是唯一的辦法。

換言之,諸葛亮是以一種“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是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畏精神去戰鬥,否則蜀國滅亡的更快。

姜維執行的是諸葛亮的戰略戰策,這一點劉禪比誰都清楚,諸葛瞻可能不明白,因爲父親死時他才7歲,所以纔有這種愚蠢的想法。

說實話,假如要懲罰姜維,首先第一個受懲罰的應該是諸葛亮。

諸葛亮六伐中原無寸土之功,沒有踏出祁山半步,消耗了蜀國20多年的國力、財力,姜維有罪,諸葛亮難辭其咎。

這也是劉禪對他們的建議置之不理的原因。

姜維的功與過輪不到諸葛瞻說三道四,姜維再不濟也沒有失去最關鍵的一戰,假如是姜維帶着禁衛軍阻擊鄧艾,我估計成都不會很快失陷,劉禪也不會不戰而降。(腦補姜、鄧鬥智的精彩片段)

諸葛瞻在兵力優勢,條件有利的情況下卻錯失良機,失去了拯救蜀國的最後機會,諸葛瞻不檢討自己的責任,反而把所有責任推給姜維,難道能制衡姜維就能拯救蜀國嗎?(諸葛瞻想和鄧艾公平決鬥,不自量力的諸葛瞻)

我看未必,我們來看看諸葛瞻在蜀國保衛戰的表現吧!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國徵西將軍鄧艾率領3000人馬,走陰平小路從景谷道(劍閣其中的道路)攻入,諸葛瞻請命前往拒敵,劉禪把守衛成都的精銳部隊交給女婿指揮。

諸葛瞻帶領着張飛之孫張遵、李恢的侄子李球、黃權之子黃崇等人出發了。

諸葛瞻帶領着部隊行進到綿陽時,突然下令部隊停止前進。當時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把鄧艾人馬消滅在峽谷之中。

不知道諸葛瞻哪根神經搭錯了,他斷然拒絕了黃崇的建議,直急得黃崇痛哭不已。這就是人們吹捧他的結果,諸葛瞻養成了自以爲是的壞毛病,聽不進不同意見。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他的能力怎麼樣呢? 第2張

當時諸葛瞻心中咋想的我不知道,也許他想和鄧艾來個公平交手,不想乘人之危吧!說實話就憑諸葛這點能耐,假如他乘鄧艾立足未穩主動出擊,鄧艾興許就會被包了“餃子”。

然而,機不可失,時不可再來。諸葛瞻在綿竹擺開陣勢等待鄧艾,鄧艾進入平原後,派兒子鄧忠和大將師篡從左右包抄,結果諸葛瞻被二人打得大敗,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

親們看到了吧!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不僅是一個草包,而且是一個好高騖遠之人。行軍打仗,講究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歷史上只有春秋戰國時宋襄公“半渡不擊”,諸葛瞻堪比當年愚蠢而“仁義”的宋襄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