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身邊只有三千人嗎?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身邊只有三千人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身邊只有三千人嗎?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平陵之變發生前,作爲曹睿的託孤之臣,司馬懿其實已經被另一個輔政大臣曹爽,排除在了魏國最高決策權外。

曹爽明面上晉升司馬懿爲太傅,通過這種明升暗降的方式,奪走了司馬懿作爲一名輔政大臣的所有實權,之後更是任命自己的親兄弟曹羲和曹訓爲中領軍及武衛將軍,完全把持住了宮中禁軍的控制權。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身邊只有三千人嗎?

可以說,即使是考慮到司馬家族隱藏的三千死士,我們依舊找不到司馬懿逆風翻盤的可能,但司馬懿卻依舊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夠化不可能爲可能,既是他精密籌劃、步步爲營的結果,同時也與當時的政局形勢以及曹爽等人的怯懦有關。

先來說一說司馬懿本人的佈置。開頭提到,曹家安排曹羲、曹訓兄弟掌控禁軍,這就避免了禁軍爲司馬懿所用的可能,但這並不意味着這支兵馬就可以成爲曹家的保護傘。

禁軍的調動無比敏感,一般情況下必須有禁軍將領,乃至皇帝本人的命令才能出動。結果,禁軍的這一特性成爲了司馬懿着重注意的軟肋。

在高平陵之變發生時,原本應該統攝禁軍的曹氏兄弟因爲司馬懿的故意示弱,竟然沒有一絲警惕的一齊出了洛陽。失去了兩位將軍的指揮,禁軍幾乎沒有任何消息來源去了解和洞悉整個政變發生的過程,甚至在一開始都不清楚洛陽城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如此一來,羣龍無首的禁軍雖然依舊不能被司馬家輕易調用,但同時卻也成了被困在軍營中的一步死棋。結果,京中禁軍被完全困死,而司馬家苦心孤詣所積攢和蓄養的三千死士,就成了當時京中一股難以匹敵的軍事力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當然了,禁軍的困局不能完全歸咎於曹羲、曹訓兩人的疏忽大意,司馬懿本人堪稱影帝的“臨終”表演,同樣也是曹家人喪失警惕心的重要原因。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身邊只有三千人嗎? 第2張

第二條原因則源自於當時魏國內部逐漸激化的矛盾。

曹睿駕崩前,曾經三日之內連下五道火詔,將正在遼東前線指揮作戰的司馬懿叫了回來。

面對匆匆趕來的司馬懿,曹睿睜開渾濁的雙眼,緊緊握住司馬懿的手,說“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可以說,從當時的語境和語態來看,曹睿的臨終託孤的重點都是在司馬懿,而非後來大權在握的曹爽身上。但可惜的是,曹魏內部的根系絕非司馬懿可以輕易撼動的,在曹睿駕崩後,曹爽逐漸把持朝政,成爲當時魏國當權者。

只不過魏國雖是曹操所建立,但從任何意義上來講,它都不應該是一家一姓的私產,即使是曹家也不例外。

比如在魏文帝時期,曹丕就曾經多次試圖割裂皇權與曹氏族人的利益糾葛。而在曹爽掌權後,他的許多做法與其說是爲了忠於皇帝,不如說是爲了曹家的利益。

正因如此,在一些涉及到根本性問題的站位時,魏國內部的衝突開始顯現開來,比如曹氏宗親與士族階級的利益衝突,皇帝本人與曹家的權力錯位,都在此時埋下了伏筆。

與強大的曹家相比,士族階級甚至皇帝本人的力量長期處於下風,這也是爲什麼在高平陵之變中,與皇帝本人一榮俱榮的郭太后會站在司馬懿一邊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兩條原因以外,曹爽本人的應對態度同樣是促成高平陵之變曹家完敗的重要因素。

後三國時代,是人們對於三國末期歷史的一種評價,相較於羣雄逐鹿的前三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故事,即使是在小說中也顯得有些乏味。西晉狂士阮籍在緬懷廣武地區的楚漢古戰場時,曾感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而後三國時代的歷史,也可以用這句話來評價。

作爲高平陵之變中的關鍵人物,曹爽在得知司馬懿發動政變後的舉動,實在是有些上不了檯面。當大司農桓範趕來向他報信時,他既沒有聽從對方的建議帶皇帝去許昌,召集全國兵馬圍剿司馬懿,也沒有利用身邊現有的兵力去抵抗司馬懿可能的攻勢

相反,他聽信司馬懿只奪兵權,不傷人命的承諾,放棄抵抗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富家翁。之後的結果衆所周知,在曹爽等人放棄抵抗後,司馬懿雖然表面上放棄對曹爽等人的追究,卻在暗地裏蒐羅編織曹爽等人蓄意謀反的證據。

最終,曹爽被夷滅三族,曾經根基深厚的曹氏宗族也元氣大傷。可以說,曹爽這位身居高位的曹姓權臣,雖然在朝堂的政治傾軋中有着高超的手腕,但是面對司馬懿以生死爲賭注的政變時,卻變得畏首畏尾,直接斷送了曹氏家族的未來和前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