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什麼明朝一調動就是動輒幾十萬?

爲什麼明朝一調動就是動輒幾十萬?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明朝一調動就是動輒幾十萬?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歷史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詳細研讀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古代打仗動不動就百萬大軍,以古代的人口來算,這可能嗎?還有翻閱明朝的歷史,不管何時打仗氣勢都非常足,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樣,每次打仗調兵幾萬,爲何有如此大的差距,究竟是爲什麼?比如永永樂8年,朱棣親征蒙古帶兵50萬,明英宗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報銷,即便到了明朝末年,薩爾滸、鬆錦之戰也出動了10萬大軍,雖說仗大的不怎麼樣,這其實確實無可比擬,相比下來清朝就是太小家子氣了。

清朝規模最大的用兵是康熙徵噶爾丹,烏蘭布通之戰,而這一戰中清朝調集了10萬大軍,昭莫多之戰9萬,這算是清朝最強悍的前期,到了後期更是急人,晚清時期,北京城被洋人兩次攻陷,但是整個過程中沒有組織超過10萬人的大軍,而八里橋之戰。大清僧王、勝保調了3萬軍隊,吃了敗仗之後咸豐帝就灰溜溜地逃出北京城,面對列強,清軍可以說是一敗再敗,完全沒有過兵力上的優勢,對外是這樣,就算對內也是如此,太平天國運動當時轟轟烈烈,清朝派人去鎮壓,也就僧王、勝保4、5萬人。整個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幾乎都是靠非經制的湘軍,大清朝難道就沒人打仗嗎?其實這個軍隊規模有關,明朝朱元璋時期軍隊達到了191萬,而到了永樂年間膨脹到了310萬,按理來說清朝人口比明朝人口有了大幅提高,應該軍隊也更多才對,但是大清對漢人一直保持警惕,不敢過度使用漢人軍隊,所以這也是導致清朝無兵可用的一大原因。

爲什麼明朝一調動就是動輒幾十萬?

其實清朝是滿人入關,而滿人的人口相對於漢人來說算是少數民族,而八旗必須保持力量居於優勢地位才能讓統治穩固,當時滿人總共也就20萬人,對於其它部隊,既要防也要用,綠營軍的最大規模也就60萬,而且這些兵力都被打散到各處,戰時才從各處抽調兵力彙集起來,而且調兵流程繁瑣,實際能夠及時集結的兵力相當有限,大清初期因爲用兵頻繁,所以軍隊的規模和力量還是不錯,但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太平,到了中後期,大清朝基本成了無兵可用的局面,也讓人唏噓。

而大明朝情況不同,當時北元佔領內蒙,而且實力雄厚,而且還對外聲稱自己纔是中原的統治者,而後又有瓦剌俘虜明朝皇帝,威逼北京,可以說整個大明朝都是在極大的威脅中生存,對於用兵的需求也非常的大,而大清入關前基本已經整合了滿蒙,解除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脅, 所以清朝初期對兵力的使用量很少,所以軍隊規模就會很小。但是到了晚清的時候,雖說清軍的軍隊規模遠不如明朝,但是同時期的對手都遠低於清朝,但是打仗的時候往往被動,無法發揮兵力優勢。

鴉片戰爭中,英軍有數萬人,通過海軍的機動來去自如,而清軍雖然在總體兵力上有優勢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設防,沒有戰鬥經驗,每一戰兵力都沒有優勢,尤其是英法聯軍大沽口登陸,10萬京城軍隊倉促間只有不到5萬人參與了實際作戰。而甲午海戰中,日本掌握了制海權,大清集結10萬人在山海關,但是日軍卻轉而打山東,迫使清政府投降,這樣的打法,即便是晚清有足夠兵力也照樣找不到敵人打。

晚清時期清政府看到了洋人的裝備厲害,所以將主要資源都投入到了軍隊近代化上面,購置新式裝備、打造海軍、培養新式軍官、訓練新式軍隊,無力進行大規模擴軍。因爲清朝和明朝離現代比較近,所以調兵方面的數據還是記載比較明確,統計口徑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不能隨便以統計口徑不一或“不可信”來解釋。不過清朝能夠以如此少的軍隊統治中原幾百年,這點上是值得後人佩服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