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趙匡胤爲何不誅殺功臣,而選擇杯酒釋兵權呢?

趙匡胤爲何不誅殺功臣,而選擇杯酒釋兵權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不僅是在說改朝換代之時朝堂上的面孔也會隨之改換,也是在從側面點出,無論哪一個後來擁有無上尊榮的皇帝,都需要有自己的一朝臣才能真正在天下立足。比如劉備有諸葛亮,孫權有周瑜,劉邦有張良等等。

趙匡胤爲何不誅殺功臣,而選擇杯酒釋兵權呢?

這些人在起兵之初的時候,有這些臣子的擁護和出謀劃策才能成事,但坐上寶座的他們卻又難免對當初那羣,爲自己登基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有所防備。這無可厚非,畢竟沒有誰比曾經和他們並肩作戰的當朝天子更瞭解他們的非凡能力。況且,有不少皇帝的江山都是別人手中奪來的,他們都是前朝有能力的“逆臣”。此等狀況下,剛坐上寶座的人又怎麼放心再讓這些能力卓越的人當權呢?

趙匡胤爲何不誅殺功臣,而選擇杯酒釋兵權呢? 第2張

爲此,不少皇帝一登基就會與之前搖身一變。歷史上不少開國元勳,尤其是武將都逃不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但這其中也還有不少相對和平的處理方法,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便是其中翹楚。既免去了自己的煩憂,又給昔日並肩的戰友留出一條生路。趙匡胤是個明君,他要釋兵權並不止是出於對臣子功高蓋主或權傾朝野的忌憚,更是爲了國家的大局考慮。

趙匡胤一直對皇位朝代更迭的速度之快感到擔憂,他諮詢當時的丞相趙普後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藩鎮權力過大,君主力量又不足,自然就容易發生藩鎮割據從而危及君權。爲此,削弱權力收回兵權便成了當務之急。一開始,宋太祖因爲自己認爲形勢明朗而只採取了一些小措施,並不想奪去戰友們的兵權。後來經過趙普多次進言,宋太祖意識到黃袍加身有時並不由人,縱然這些故友不會有異心,也難免被別人利用。

宋太祖深思熟慮,最終決定用相對溫和的方法收回兵權。他召集了九位在自己打天下時期的作爲自己左膀右臂的大將,他們就是石守信,張令鐸和高懷德等人,其中有四位甚至還是宋太祖的結拜兄弟。在酒過三巡之後,太祖對他們坦言了自己位居高位無法安枕而眠的現狀,對皇位穩固問題的擔憂。這些將領在聽過太祖的一番肺腑之言後都立即明白了太祖的言外之意,紛紛請辭,願意主動交出兵權。

這時,九人中卻有一人拒絕交出兵權。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沒有強行收回他手上的兵權,甚至還在此後對他委以重任。這個人就是羅彥環。他拒絕交出兵權,用的理由十分漂亮。他說他要留下兵權來保護殿下。這句話一出,自然讓趙匡胤不由得念起了舊情,想起了之前被羅彥環保護在身後的時候。

當年陳橋兵變,後周老臣斥責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趙匡胤在這樣的責備中一時理屈詞窮。這時候,是羅彥環挺身而出震懾後周老臣,維護了趙匡胤。加之羅彥環年僅37歲,已經是四朝元老,身經百戰。如此能幹忠心的大將,宋太祖也確實不捨得讓他被埋沒。由此,羅彥環成了杯酒釋兵權中唯一一個未交出兵權的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