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風俗故事揭祕:蛇爲什麼被稱爲“小龍”?

風俗故事揭祕:蛇爲什麼被稱爲“小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民間,常把蛇稱爲“小龍”,生肖屬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說成是屬小龍。那麼,蛇爲什麼有“小龍”之稱呢?

風俗故事揭祕:蛇爲什麼被稱爲“小龍”?

蛇屬於爬行綱蛇目,遍生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澤之中。蛇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最早的蛇出現在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蛇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其形色怪異,行動詭祕,毒蛇可致人死命。蛇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關,春天萌動,夏天活躍,秋天收斂,冬天安眠,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同步,而且雨多蛇多,水多蛇多。這一切,使蛇具有神祕性,讓古人既畏懼又好奇,成爲神化和崇拜的動物之一。

中國的蛇崇拜早且普遍。《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小雅》篇中有“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之句。譯成白話就是:“什麼是吉祥的夢呀?夢見狗熊棕熊,夢見小蛇大蛇……夢見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夢見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山海經》有“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稱,書中的許多神靈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踐蛇,如《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福建省簡稱“閩”,《說文》:“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蛇種”可理解爲以蛇爲圖騰。福建人崇蛇,省內不少地方至今還保留着蛇王廟,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種種民俗活動。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一部分爲古代巴國所在之地。“巴”本義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蛇,《說文》:“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在重慶市巴南區部分農村,廣泛流傳着“蛇祖”的故事。臺灣高山族一支魯凱人崇拜百步蛇,認爲其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百步蛇是魯凱人的保護神。

蛇是龍的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取材對象。

首先,從形象上看,蛇將悠長彎轉,可以盤繞和伸展的軀體,以及覆蓋鱗片的體表貢獻給了龍。

《說文》將蛇作“它”,曰:“它,蟲也。從蟲而長,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這則解釋有兩個關鍵字:“長”、“曲”,而這兩個關鍵字也正好是龍的軀體特徵。《史記·外戚世家》褚少孫引:“傳曰:蛇化爲龍,不變其文。”這裏的“文”作“紋理”、“花紋”解釋,那麼全句的意思就是:蛇變化爲龍,連其身上原來用鱗片組成的花紋都未改變。

其次,從功能上看,蛇將能隱能顯、能靜能動、能大能小、有善有惡和不斷更新的性能貢獻給了龍。

蛇類喜居廕庇潮溼、人跡罕至之處,又時不時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可謂“能隱能顯”。蛇有冬眠的習性,可以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又能在水中游、陸上行,快速地追趕、捕食獵物,此謂“能靜能動”。蛇類中有體長達十多米的巨蟒,也有體長僅數釐米的盲蛇,可謂“能大能小”。蛇類中的多數是對人有益的可食、可入藥的無毒蛇,但也有一部分屬於能對人類造成傷害的有毒蛇(蛇毒亦可入藥),可謂“有善有惡”。蛇一般每隔兩三個月就要蛻一次皮,以適應成長的需要,可謂“不斷更新”。“不斷更新”使蛇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蛇的這些功能,能被龍所吸取,成爲“龍性”的組成部分。

第三,龍與蛇的“親緣”關係也反映在古人的認識中。

一類說法是認爲蛇可以變化爲龍。如,《抱朴子》:“有自然之龍,有蛇蠋化成之龍。”《述異記》:“虺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虺是體型小且有毒的蛇。另一類說法是將蛇龍類同、混代。《洪範·五行傳》鄭玄注:“蛇,龍之類也。”同一個人物或神靈,有時說是“蛇身”,有時說是“龍身”。如軒轅黃帝,《山海經》說其是“人面蛇身”,《說郛》說其是“龍身而人頭”。再就是將龍蛇視爲同類予以並稱,如,《易·繫辭》:“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左傳·襄二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漢書·揚雄傳》:“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