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朝天寶年間“外重內輕”的局面有什麼影響?

唐朝天寶年間“外重內輕”的局面有什麼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歷代中原王朝來說,軍事上的管理部署問題始終都是一個較爲難的問題。這是因爲,歷代中原王朝都要面對邊患所帶來問題。因此,爲能夠有效的針對北方的邊患問題,必然需要相應的軍事上的管理與部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外重內輕”“內重外輕”與“內外皆重”的軍事部署問題,成爲了歷代中原王朝都會糾結的事情。

唐朝天寶年間“外重內輕”的局面有什麼影響?

在這中間,“外重內輕”的軍事部署最爲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唐朝“天寶十節度使”。當時,唐玄宗在位時期,爲應付邊患方面的壓力,於當時設立九個邊疆節度使,一個經略使的職位。而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唐王朝一多半的軍隊都集中在這十個邊防軍鎮上。譬如我們熟悉的安祿山,在當時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其掌握的軍隊數量更是達二十萬人之巨。

由此可見,形成於唐玄宗時期的“外重內輕”局面,對於唐朝此後的歷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而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之所以能夠率領帝國二十萬精銳直指長安,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外重內輕” 的軍事部署上面。同時,“外重內輕”所引發的不僅是“安史之亂”,這樣的軍事部署局面也爲後來中晚唐時期的藩鎮之禍埋下了伏筆。那麼,唐朝天寶年間“外重內輕”的局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唐朝天寶年間“外重內輕”的局面有什麼影響? 第2張

首先,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是,“外重內輕”的軍事部署,實際上是唐王朝應對邊患問題的一個無奈之舉。這是因爲,唐朝天寶年間的疆域面積,雖然不及高宗時遼闊,但這一時期的疆域面積依然遠超於絕大多數的中原王朝。而就在這幅員遼闊的版圖背後,則是帝國長期化的邊防壓力。北部的回紇、契丹,南部的南詔,以及往西的吐蕃、黑衣大食,全部都是唐王朝需要應對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軍事上的邊鎮才逐漸開始成型,並被不斷擴大。

唐朝歷史上十節度使職位的設立,雖然成型於唐玄宗在天寶年間,但這樣的邊鎮制度實際上早在唐高祖時期便已經有了雛形。只不過當時的節度使權力,相較於天寶年間的節度使權力要小很多。而後因苦於較大的國防壓力,邊鎮的設立又經過了太宗、睿宗數朝的發展,最終成型於天寶年間,而就在邊鎮形成的同時,“外重內輕”的局面也自此徹底成型於天寶年間。可見,帝國的國防壓力對於“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有着極其大的推動作用。

唐朝天寶年間“外重內輕”的局面有什麼影響? 第3張

實際在歷史上,唐朝爲預防“外重內輕”導致兵變的情況有過一定的防備。在天寶十一年之前,先在邊關任職而後在入中書省爲相,成爲了絕大多數唐朝官員的選擇,如張嘉貞、張說等文臣都是憑藉這樣的方式進入中書省的。但當時李林甫爲了排斥人才,於天寶十一年便將這樣的制度徹底廢除。

這就在當時形成了這樣的情況,那就是邊關將領了徹底失去了入朝爲相的機會,而終身受制於邊鎮。這使得那些久握兵權的將領,久而久之難免會有窺測皇權的想法,安祿山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層晉升空間被李林甫掐斷後,無疑也間接推動了“外重內輕”局面的惡化,使得整個唐王朝的局勢都變得更爲錯綜複雜了起來。

歷史上唐王朝“外重內輕”的軍事部署,可以說是兵家大忌。因爲,將邊鎮軍事、財政方面的大權,近乎全部都交到節度使手上,而僅依靠其個人忠誠來維持局面,最終迎來的必然是變亂的情況。以至於,在“安史之亂”過後,唐朝爲了改變這樣的局面,索性就將“外重內輕”的軍事部署變成了“內外皆重”軍事部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