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老生三鼎甲是誰?晚清時期四大徽班進京的三大領袖人物簡介

老生三鼎甲是誰?晚清時期四大徽班進京的三大領袖人物簡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京三傑,即清朝晚期四大徽班進京的三大領袖人物,分別是:程長庚1811-1880(徽派),余三勝1802-1866(漢派),張二奎1813-1860(京派)。

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爲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歷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並稱爲"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爲"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爲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爲"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老生三鼎甲是誰?晚清時期四大徽班進京的三大領袖人物簡介

余三勝(1802-1866),原名開龍,字起雲,湖北省羅田縣天堂寨七娘山村上餘灣人。幼學漢戲,工老生,後

改唱京劇。清嘉慶末年赴天津加入"羣雅軒"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隸"春臺班",至道光中期,蜚聲梨園,是國粹"京劇"創始人之一。

餘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長,富於創新。在徽調漢劇合流形成京劇的過程中,首將漢調皮簧和徽調皮簧相結合,並吸收崑曲梆子的演唱特點,創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爲一體,創制二簧反調。在念白上,將漢調基本語音與京、徽語音相結合。善於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並把青衣小腔溶於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獨特的風格,爲後輩所仿效。《都門雜詠》有詩云:"時尚黃腔似喊雷,當年昆弋話無媒,而今倚重余三勝,年少爭傳張二奎"。天津第一代泥塑匠張明山塑造余三勝飾《黃鶴樓》中劉備泥塑一座,被京劇界尊爲"祖師爺"。

張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子英。著名京劇老生演員,爲京劇早期老三傑之一,與程長庚、余三勝齊名,號稱京劇三鼎甲,一時聲名在程、餘之上。惜舞臺生命不長,出生:1814年,嘉慶十九年(甲戌);逝世: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張二奎清道光時任都水司經承,因酷愛京劇,被上司撤職。24歲開始下海,創立了奎派。張二奎唱以京音爲主,代表劇目有:《金水橋》、《打金磚》、《回籠鴿》、《取滎陽》、《五雷陣》及《四郎探母》等。

張二奎出生地歷來說法不一。在清末及民國時期的一些梨園資料上,就已經有一說是北京人,一說是天津人,還有一說是浙江人,但大部分人認爲他是直隸衡水人。

在他的家鄉,流傳着他的許多和戲劇有關的故事。這個村子自古有演戲的傳統,嗜戲如命,清末就有趙喜順等人成立的戲班,還涌現了享譽冀魯兩省的民間胡器藝人趙慶章。到了建國初,村裏成立了大衆劇團,排演了《小女婿》、《柳樹井》、《豆汁記》等多部戲劇。1958年,這個村子爲剛成立的衡水評劇團輸送了七八名骨幹藝術人才。這種尚戲之風確實同張二奎有深厚淵源。

由於張二奎這顆梨園巨星過早隕落,關於他的史料和傳說比與其同時代的余三勝、程長庚少得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熱愛戲劇事業,因之而失去功名,又因之而取得巨大成就,他代表衡水人爲京劇藝術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余三勝、程長庚都有傳記傳世,而唯獨與他們同領風騷的張二奎沒有,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