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李信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哪些功勞?

李信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哪些功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嬴政掌權後,開始了自己的雄心壯志,滅六國兼併天下。經過努力,嬴政最終於公元前221年完成史無前例的功業,而他因爲自己功業偉大,於是稱自己爲“皇帝”,合併了三皇五帝,所以,纔有了秦始皇。

當然,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完成史無前例的功業還有衆多人才的支持,比如我們熟悉的王氏家族、蒙氏家族,王翦、蒙恬這些將領在秦始皇滅六國過程中都出了不少力。尤其是王翦,滅掉了秦國最大的對手——楚國,單憑這份功業就無人能比。

李信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哪些功勞?

不過王翦並非滅楚的第一人,王翦之前,大秦帝國的另一位高級將軍也曾率軍攻打楚國,但與王翦不同的是,王翦成功,此人失敗了。而此人失敗後,也消失在了歷史上,歷史上鮮有記載了。這個人就是大秦帝國軍方高級將領李信。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李信,其實,李信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建立了不少功業。

李信的具體生卒年不詳,但通過一些史書記載,我們大概能得出此人的出身和事蹟。李信出身軍方家庭,他的祖父李崇一代就已經入伍從軍,試圖藉助秦國當時商鞅變法帶來的新氣象,通過軍功爵制來改變命運。

先人的努力下,到李信的時候,已成爲秦國軍方高級將領,而且是少壯派的猛將。李信的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滅燕國的戰鬥中。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嬴政挾滅掉韓國的餘威,以王翦、李信各率兵馬合圍趙軍。王翦主要負責攻漳、鄴,而李信則帶兵攻太原、雲中,作側翼協應。此時的趙國,經歷了之前長平之戰的慘敗,李牧也被趙王冤殺,沒了大將支持的趙國如同枯木一般,不堪一擊,一打就垮,很快兵敗,趙王被王翦俘虜。

趙國被擊敗後,嬴政的兵鋒便指向了燕國。熟悉嬴政的燕國燕太子丹十分惶恐,決定採取投機取巧的方式來挽救燕國,那就是刺殺秦王嬴政。隨後太子丹招募到了荊軻這個勇士。

李信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哪些功勞? 第2張

因爲拿了燕太子丹的好處,荊軻不得不去刺殺秦王,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風蕭蕭兮易水寒”上演了。高漸離一首送別曲後,燕太子丹踏上了刺秦之路。又因爲有督亢地圖和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所以,荊軻見到了嬴政。本來荊軻可以殺死嬴政的,但奈爾自己學藝不精,功敗垂成。

荊軻失敗後,燕國迎來了災難,嬴政勃然大怒,發動了對燕的滅國戰爭,而此次滅國之戰中,表現最搶眼的就是李信。而此時的李信,做出了最令秦王政舒坦的事情:“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公元前226年,李信的先鋒部隊大敗燕太子丹的燕軍主力,迫使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遼東。隨後李信帶着幾千秦軍,一直對太子丹窮追不捨,太子丹最後潛伏於河水中才逃得性命。不過在秦軍的壓力下,燕王喜獻上了燕太子丹的首級。

此事在《戰國策·燕三》中有詳細記載:於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

滅燕戰鬥結束後,李信獲得了秦王政極大的信任,“始皇以爲賢勇。”隨後嬴政將目光移到了齊國和楚國身上,嬴政問大臣齊國和楚國到底先打誰?李信說了一句:“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李信意思是楚國“地廣”、“人勇”,所以說“請先從事於易”,建議先攻打“地狹”、“人怯”的齊國,而後再攻楚國。不過嬴政並沒有採用李信的建議,而是採取了先難後易的策略。先攻取了楚,最後才滅了齊。

隨後嬴政又問攻打楚國要多少軍隊?剛剛打了勝仗的李信,再加上年輕氣盛,說:“二十萬”,嬴政很高興,又問王翦。王翦作爲資深派說出了跟少壯派代表截然不同的觀點,王翦認爲要60萬,而且非60萬不可。

60萬兵力可是秦國的全部家當了,嬴政當然不願意,於是嬴政任命少壯派代表李信爲伐楚總指揮,負責伐楚事宜。還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結果李信卻遭遇重大挫折。

當然,李信的伐楚之旅一開始也確實比較順利,他與蒙恬分兵出發,大敗楚軍,還包圍了楚國的新都城——淮河南岸的壽春,楚國社稷瀕危在旦夕。就在李信差點完成使命的時候,幺蛾子出現了。秦國的重臣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切斷了李信軍的後路,導致李信處於孤軍深入的險境。與此同時,前方戰爭又節節失利。楚國在名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祖父)的領導下,採用疲兵戰術,對李信軍長期騷擾之後開展偷襲,結果李信戰敗。

李信在昌平君和項燕的前後夾擊下,非常狼狽,幾乎全軍覆沒。要不是蒙恬掩護,李信根本回不去。《史記》記載“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李信伐楚之戰最後慘敗。那麼,疑問是,李信爲何慘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昌平君。昌平君的反叛是嬴政和李信始料未及的。問題是,昌平君的反叛爲何如此重要?

昌平君是誰?昌平君是秦國楚人勢力的代表。他是楚國的王族後裔,昌平君的母親還是秦國的王室女子,所以,昌平君在秦國身居要職,曾協助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亂。秦滅伐楚之前,昌平君受嬴政的委派到郢陳去穩定局勢,也利用其楚國公子的特殊身份安撫當地楚人。由此可見,昌平君這個人還是很具有影響力的,再加上他所在的地方。因此說,昌平君的反叛,不僅是李信,就連嬴政都感到很畏懼。以至於後來同意了王翦的要求,給他六十萬大軍,以求滅掉楚國。如果楚國不滅,前期的功勞肯定前功盡棄,趙國和韓國的反秦勢力反撲,這個後果是嬴政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說,李信雖然在伐楚失敗,但他很無辜,也很悲哀,李信實際上吃了昌平君造反的虧,有苦說不出。要不是昌平君,李信極有可能超越王翦。而王翦就是因爲滅楚才功勳卓著的。但歷史不能重演,可憐的李信正因爲這一次失敗,從此再也沒有擔任總指揮,而隨軍作戰。秦國完成兼併天下後,李信以功封隴西侯,盡於此,之後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史書上再沒有李信的消息,也沒有給出他的最終結局。不過有研究說,西漢的李廣是李信的後人,如果此事可靠,那麼,李信應該是得善終了。

儘管如此,李信還是被歷史低估了,他本來可以和王翦齊名的,但一次錯誤後,與名譽失之交臂,得不到相應的歷史地位,被人遺忘,沒有立傳,可惜了。堪稱秦滅六國中最悲哀的軍方高級將領了。因爲被人遺忘,是一種悲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