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天下三分終歸晉,早已註定的原因是什麼?

天下三分終歸晉,早已註定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曹操辛辛苦苦統一北方,原本是想讓曹氏子孫安富尊榮,能夠永遠的治國平天下,結果倒好,曹丕享年39歲,曹睿享年35年,都是英年早逝,沒能培養出優秀的繼承者,導致曹睿最終不得不讓司馬懿來輔佐年幼的曹芳。

不要說繼位時纔剛剛8歲的曹芳,就連曹氏宗族的曹爽、夏侯霸、夏侯玄,甚至臥龍諸葛亮都折在司馬懿的手上,因此當時的魏國,根本沒有誰是司馬懿的對手。就這麼的,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斬殺曹氏宗族數千人,自此曹魏的軍政大權徹底落入司馬家族之手。

穩定曹魏內部,司馬家族便將目光投向了南邊的蜀國和吳國。那麼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下,爲了滅掉蜀國和吳國,以司馬懿爲首的司馬家族,都做了哪些準備?

天下三分終歸晉,早已註定的原因是什麼?

早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就注意到經濟的重要性。當時司馬懿發現,由於戰亂,曹操的控制區域內至少有二十多萬人脫離農業生產。

如果能將這些閒置勞動力聚集在一塊,那每年所生產出來的糧食將會是一個巨大數目,因此司馬懿力諫曹操實行屯田制,大力開展農業生產。

在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樊城的時候,洛陽以南荊州以北這片區域的老百姓們紛紛逃往。一開始曹操是準備將這些人遷往北方進行安置,但司馬懿阻止了曹操,理由是,關羽的攻勢只是一時的,早晚會敗退回去,到那時這些老百姓們還是可以回到家鄉耕種的。

如果讓他們遷往別處,不僅會傷害老百姓們的積極性,還會讓前線變得十分空虛。

事實證明,司馬懿的建議是正確的,沒過多久關羽就敗走麥城,曾經因爲戰爭離開家鄉的老百姓們得以再回到家鄉進行農業生產,直到司馬炎進軍東吳的時候,這塊區域都依舊保持着繁榮。

另外,司馬懿還有一項措施贏得了民心,那就是對戶籍制度的看法。

一直以來,曹魏都想建立起嚴密的戶籍制度,這樣就能夠清清楚楚地掌握每一家每一戶,就可以更容易的徵取稅收。

天下三分終歸晉,早已註定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但司馬懿認爲,吳國和蜀國就是因爲建立起嚴密的戶籍制度,並徵收嚴苛的稅收,這才導致蜀國和吳國內部民怨不斷。

因此曹魏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讓百姓安居樂業就可以了。只要百姓富足,稅收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然的話,老百姓家中沒有糧食,即便建立起戶籍制度又能有什麼用?

不僅是司馬懿,他手下的鄧艾,也是一位搞經濟的好手。鄧艾曾經寫過一篇《濟河論》,其中說到,戰爭到最後一定是財政的比拼,誰能夠在財政上擁有絕對優勢,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在那個農業經濟時期,財政實力的比拼,拼的就是糧食。根據鄧艾的估算,要想滅掉吳國和蜀國,十萬大軍至少要準備五年的時間。而要是供應十萬大軍五年的糧食,就意味着,必須要有三千萬石的糧食。

於是,鄧艾盯上許都以東的壽春區域。

天下三分終歸晉,早已註定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當時的壽春區域,正位於魏國和吳國的交界處,尚是一片沒有被開發的區域。由於缺乏水利設施,這邊的糧食產量一直不高。但如果合理地開鑿運河,產量增加個3倍是沒有問題的。並且根據鄧艾的估算,五萬人蔘與耕田,配上合理的灌溉,每年就至少可以上繳五百萬石糧食。

積攢個六七年,囤積三千萬石糧食完全可以。爲此鄧艾開始修建水利,興兵屯田。壽春地區,不僅人民在耕種,軍隊也在耕種,一時間官田和民田交錯在一起,一片熱鬧的景象。

等到鄧艾滅掉蜀國,司馬懿也早就去世了。這個時候司馬氏取代曹魏,新上位的司馬炎也是一位重視農業生產的人,甚至親身參加耕種,再這中皇帝親自帶頭的情況下,晉朝的實力怎麼可能會發展不起來?

在司馬氏幾代人不懈的努力下,司馬氏的財政實力遠超蜀漢、東吳。當時的蜀國,諸葛亮忙着六出祁山,姜維忙着九伐中原,都沒有時間發展內部經濟。

而東吳呢,孫權後期,朝野動盪,光是太子就廢了好幾個。再到後來君主昏庸無能貪圖享樂,那會有發展經濟的念頭?

這麼一分析,天下三分終歸晉,是有他的道理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