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什麼古代的農民很少去開墾荒地呢?

爲什麼古代的農民很少去開墾荒地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中國沒有鯪次櫛節的高樓大廈,只有廣袤一覽無遺的土地,而且民以食爲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以農業生產爲重中之重,古代有着如此優質的先天條件,爲何那些窮苦人民,寧願被地主剝削,也不願去開荒農田呢?

爲什麼古代的農民很少去開墾荒地呢?

古代土地制度

在原始社會,土地是公有的,大家一起耕種,然後平均分配,一起繁衍後代。到了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土地制度就變成了井田制,正如《詩經》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於是就規定了天下的所有土地都歸國家所有,當時的土地分爲三種。其一,歸天子所有;其二,賜給諸侯臣子,世代繼承,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得進行土地買賣;其三,這些分封下去的土地,諸侯大夫們需要定期繳納賦稅。

爲什麼古代的農民很少去開墾荒地呢? 第2張

井田制,顧名思義就是將土地分成多個方塊,中間有水溝縱橫交錯,劃分成類似一個“井”字。

經由秦時商鞅變法之後,將土地制度,更改爲私有制爲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允許將土地自由買賣,在這樣的條件促使下,讓地主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當時國家有“官田”,也就是從前的井田制,每家每戶都需要耕種官田繳納賦稅。在進行土地制度更改後,農民開始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於是就轉變爲自耕農,也是當時徭役和賦稅主要的承擔者。

當然作爲天下地擁有者,皇帝不僅有公田還有私田,耕種的人不能將土地買賣或者轉讓,只有耕種的權利。而一些世家貴族地主,靠着佔有公田轉爲私田,受到皇帝的賜予,以及買賣土地變成所謂的“地主”。一些沒有自己土地或者是靠着自己薄田,無法養家餬口的人,地主們就會將土地租給這些農民,然後通過剝削農民來獲取利益,被稱作“租佃關係”。

被剝削仍然埋頭苦幹,任勞任怨

在人類開始進行等級制度劃分之後,就不存在公平二字,就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打破了社會平衡的制度,導致了土地所有制,不能被合理地進行分配,這樣就使得人類等級分類愈發森嚴。而天下如此多的土地,農民卻不敢輕易開墾的原因,就是在土地所有制的分配之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已經被明確標上記號,歸好了分類。這些土地大多屬於帝王,是皇田,其次是被賜予土地,可以進行土地買賣的地主。

最後才能分配到農民手中,而且大多都是薄田,很難種活植物,而且土地很少,繳納完賦稅都無法養家餬口。若是有農民想要去開墾無人之地,去開荒田地,無論這塊土地有沒有被人佔有,都是屬於違法行爲,會受到刑罰處置。

因爲無論是有沒有被使用的土地,都是要麼屬於君主,要麼屬於地主,想要開荒必須經過土地主人的同意。而且古代刑罰,讓人恐懼萬分的就是,在身體和精神上進行雙重摺磨,所以令人生畏。這些農民寧願去給地主賣命,被肆意剝削,也不敢輕易去開墾荒地。但到了天災人禍、災荒頻發的年代,官府就會根據情況,讓農民們開墾荒地,擴大糧食種植範圍,挽救糧食不足的情況。但開墾荒地本就艱難,加上天災的影響,開荒就變得愈發艱難。首先,開墾土地需要分析土地的土質,是否適合植物的生長,若是不適宜植物生長,那麼就算費盡心力開墾出來,也沒有辦法使農作物收成變好。

其次,農作物需要充足的陽光和水資源,平時開墾土地,都需要找到附近有水資源的地方,更別說在旱災缺水、洪災農作物被泡壞,這樣的情況下去開墾荒地,依照當年的技術,任憑誰也辦不到。

最後,農民們缺乏開墾荒地的實用工具,當時除了人工種地,還有牛作爲不可或缺的的勞動力之一,因爲人的體力以及力量都是有限的,而數百斤的牛就可以大大的解決這一問題。但在那個年代,這樣節省時間和人力的勞動力,自然價格不菲,連官員的月例都需要節約開支來購買,更別提普通的農民。

到後來隨着農田的開墾範圍擴大,對於牛的需求增多,價格開始暴漲,導致連官員都無法支付購買牛的價格。而且開墾荒地的時間週期比較久,而歷朝歷代都會徵收賦稅,農民們可能開墾完荒地之後,無法繳納賦稅。於是農民們不敢鋌而走險,所以寧願被地主剝削,都不願開墾荒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