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東吳爲何不效仿蜀漢進行北伐擴張呢?

東吳爲何不效仿蜀漢進行北伐擴張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觀歷史,三國時代雖然戰亂頻繁,卻也是名臣猛將輩出的年代。能臣謀士各投明主,導致魏蜀吳三方勢力割據半個多世紀,一時間誰也無法征服誰。不過稍微瞭解歷史的人就會發現,三國之間主要以魏蜀之間交戰較多,大多數時候,東吳其實是偏安一隅的。

東吳爲何不效仿蜀漢進行北伐擴張呢?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多次北伐,爲此不惜耗盡心血,最終命喪五丈原。相比蜀漢的國力,東吳據有江南富庶之地,人口有52萬戶,合計230萬人,是蜀漢人口(94萬人)的兩倍還多,兵力自然也更多。至於將領方面,上大將軍、丞相陸遜在智謀方面並不遜色於諸葛亮,那麼東吳爲何不效仿蜀漢,也搞個“北伐”之類的戰爭擴張其領土和勢力呢?說起來,這主要有五點原因。

東吳爲何不效仿蜀漢進行北伐擴張呢? 第2張

東吳將領陸遜劇照

第一點就是陸遜實在太忙。陸遜長期肩負着鎮守荊州的重任,而且直面曹魏方面的虎視眈眈。再加上東吳地形比較開闊,不具備蜀道之險,也就意味着沒有防守優勢,因此爲了鎮守轄境,陸遜已是耗盡精力,不敢有一絲懈怠。等到他後來升任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時,又奉命總領三公事務,更是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去考慮北上征討曹魏呢?

其次則是吳國內政不穩。東吳衆人表面上看似一團和氣,其實自從孫權稱帝之後,政務方面日益懈怠,張昭雖然屢次勸諫也無濟於事,內政不穩還想出兵,顯然不太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孫權的防備心很重,對江東本地大家族代表——陸遜很不放心,到後期雖予以其高位,卻是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陸遜想要帶大軍出征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第三,陸遜雖爲高官,但權限不足。雖然陸遜在智謀方面和諸葛亮不差上下,後來都是相國之尊,但對比二人在國內的地位,陸遜和諸葛孔明簡直就是雲泥之別了。諸葛亮乃是先主劉備“託孤”之人,阿斗都要稱他爲“相父”,蜀漢軍政大權由他一人獨攬。雖然蜀漢國內的總兵力也就十萬餘人,諸葛亮每次出征時說帶多少就是多少,哪怕全部帶走也沒人反對,這也是後來姜維比不了的。由於孫權一直大權在握,陸遜就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丞相罷了。

第四則是受派系爭鬥影響,威望不足。雖然在蜀漢內部,也有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涼州派等大小各異的派系存在,但諸葛亮權威極大,沒有人敢有所逾越,因此其可以處於超然地位調兵遣將,爲“北伐”提供較爲穩定的後方環境,而且趙雲、張苞、關興、魏延等強將都服從諸葛亮領導。反觀陸遜,作爲江東本土陸姓士族代表,其本身就屬於孫權所防備的對象,因此麾下許多將軍很多都不服他,試問他該如何領兵出征?要知道當年劉備率大軍壓境之時,還是孫權將天子劍賜予陸遜才使其得以號令諸將的。

第五,東吳缺乏地形優勢。首先是防守問題,東吳是平原地形,敵軍行進毫無障礙,至於長江防線更是長達幾千裏,壓根就守不過來,全靠陸遜不斷經營荊州防線才保持相對穩定。一旦哪個地方被攻破,很快就會被敵人推進百里,因此大量兵力被用於鎮守,陸遜能夠自由調動的兵力自然就減少許多。至於進攻,東吳就更吃虧了。諸葛亮一直是希望拿下涼州、佔領長安,一是名正言順,二是可以截取曹魏的戰馬供應,這樣蜀漢就有騎兵了。然而東吳如果想更進一步,就必須拿下徐州,徐州作爲四戰之地,人人都想要,沒有十萬人馬根本就守不住,戰爭規模實在太大,陸遜根本就打不起。基於以上原因,即使陸遜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也只能仰天徒呼奈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