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外媒:西方曾收編百萬納粹德軍 圖謀一舉擊潰蘇聯

外媒:西方曾收編百萬納粹德軍 圖謀一舉擊潰蘇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6月12日刊登尤里·魯布佐夫的一篇文章,題爲《反法西斯勝利70年——德國的去軍事化歷史》,摘要如下:

隨着(二戰後期)德國境內的法西斯軍隊被掃清,反希特勒聯盟國家開始恢復德國的正常生活,任務包括保障食物供應、清除地方權力機關中的納粹支持者等。盟國根據德國戰敗宣言,獲得了德國的最高權力,但面對的治理問題層出不窮。

各佔領國獲得了各自的佔領區。他們的方針本應是統一的:執行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決議以確保“德國永不再破壞和平”。盟國決定“裁撤併解散德國所有武裝力量,並永久性消除德國總參謀部”“沒收或銷燬德國一切軍事設備、銷燬或控制所有可被用於軍事生產的德國工業;從地球上抹去納粹的政黨、法律和組織機構;從社會機構及德國人民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消除納粹和軍國主義影響”。不過,隨着時間推移,西方佔領國的政策開始不斷偏離上述決定,並且拒絕執行本應承擔的義務。

因此,對盟國行政體系中的最高機構——盟國管制委員會而言,開展工作變得極其困難。由各盟國軍隊總司令組成的管制委員會的宗旨是在佔領區就涉及全德的重大問題協調各國行動並控制德國新政府。從政治和法律上說,管制委員會是盟國在德國的最高權力機關,被佔地區政府和德國人民必須服從其頒佈的法律和命令。

按照盟國的最初協議,管制委員會及其下屬的(軍事、政治、金融、賠款和供應、戰俘和移民事務)辦公室、委員會及分委員會依照協商一致的原則開展工作。該原則看似要求美、英、法、蘇4個佔領國進行廣泛合作,實際結果卻是另一種情況。蘇聯和西方盟國觀點不同,解決問題和開展建設的道路也不同。

根據雅爾塔會議決定,蘇聯有權採取措施,確保德國納粹及軍國主義不再死灰復燃,同時向德國人民提供民主改革並建立和平國家的機會。得益於蘇聯駐德軍政府的努力,這一方針不僅在蘇聯佔領區被堅決實施,也在盟國管制委員會各機構中得到貫徹。

外媒:西方曾收編百萬納粹德軍 圖謀一舉擊潰蘇聯

而西方盟國的政策則完全不同。儘管美英法3國當時也非鐵板一塊(如法國比英國和美國更關心如何防範德國報復),但在與蘇聯對抗的政策選擇上卻是一致的。它們需要讓戰敗的德國變成共同對抗蘇聯的夥伴。

1945年6月5日在柏林舉行的第一次盟軍總司令聯合會議上,朱可夫元帥提議將盟國軍隊撤出雅爾塔會議確定的佔領區分界線之外,他認爲這是開展管制委員會及被佔區工作的前提。其他盟國一度反對和拖延執行撤軍。後來在實施撤軍時,它們又試圖修改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決定,試圖在自己的佔領區內保留德國的軍事及半軍事組織。這樣做的考慮是,萬一與蘇交戰,可利用過去的敵人來打擊蘇聯紅軍。丘吉爾政府在柏林投降之前就開始制定這樣的計劃。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爲,蘇聯與美英軍力不相上下,無法彼此戰勝,因此提出了擊潰蘇聯所需的“第3股力量”的問題。向美英盟國投降且在軍事行動結束後未被解散的德軍則被視爲這種力量。在美英看來,這些軍隊可在短期內變成強大的軍事集羣,組成維斯圖拉集團軍羣(第21軍、第3坦克軍,以及第12軍和第9軍向美國投降的殘餘部隊)。據維斯圖拉集團軍羣司令庫爾特·蒂佩爾斯基希稱,得益於與美國人的單方面談判,他手下的2個軍逃脫了“在戰場無條件投降並被蘇軍俘虜”的命運。

通過情報機構和其他消息渠道,蘇聯佔領軍司令部獲悉英美佔領區內保存了未解散的德國部隊。朱可夫元帥1945年7月10日向英美盟軍司令部說明它們違背波茨坦會議有關解散德國軍隊決議的事實。但此後3個月事情也無太大改變,蘇聯佔領軍總司令兼蘇聯駐德軍政府領導人朱可夫元帥被迫在管制委員會向西方盟國代表提交了一份備忘錄,其中陳述了不可辯駁的事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英國佔領區)存在完整的德軍集羣,包括德國北方集團軍羣、航空部隊、坦克部隊、特種部隊及海軍編隊,這些軍隊中包括約100萬名非俘虜身份的德國軍官及士兵。

管制委員會1945年11月30日討論朱可夫提交的備忘錄時,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迫於事實承認了在英國佔領區內存在有組織的德國軍隊。但盟國並未很快執行波茨坦會議決議以及管制委員會1946年8月20日通過的有關解散德軍的特別法案。

盟國更不願意執行涉及德國裁軍的決議。雅爾塔會議曾作出相關決議:“我們完全有決心沒收或銷燬德國一切軍事設備、銷燬或控制所有可被用於軍事生產的德國工業”。波茨坦會議也重申並明確了德國的裁軍計劃。會議禁止生產任何種類的武器,所有工業生產被限制在滿足戰後德國人和平需要且被盟國准許的水平,其他一切生產能力將被沒收用於賠償或被銷燬。

管制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列入德國“軍事經濟潛力”的共有1251家軍工企業,美國佔領區內有141家,英國佔領區內有348家,法國佔領區內有73家,蘇聯佔領區內有689家。蘇聯方面翔實提供了有關己方佔領區內軍工企業的數量及生產性質情況,而盟國瞞報了其佔領區內的企業情況,在清點中隱瞞了至少454家軍工廠。此外,他們在沒收企業名單中估計遺漏了200多家工廠。

對蘇方說出的事實,盟國方面被迫部分承認了清點錯誤,並宣佈將部分工廠列入沒收企業名單或將其轉產民用品。

如同對解散被俘德軍一拖再拖一樣,盟國暗中抵制裁軍的做法也不是沒有預謀的,此前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春,美國就公佈了一份由前總統赫伯特·胡佛起草並呈交杜魯門總統的報告。胡佛根據美國政府的委託研究西方國家佔領區。報告中建議停止在西方國家佔領區內拆除軍工企業,並提出在那裏開展單獨的貨幣改革、讓戰時的德國工業領導人重新管理經濟。政治方面,報告建議在西方國家佔領區成立德國政府並與之簽署單獨的和平條約。

這種舉措完全違背波茨坦會議精神,意味着美英法拒絕保持德國的統一。其結果是,德國土地上很快出現了2個國家。

當年美英在事實上拒絕根據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成果對德國進行經濟及軍事領域的裁軍,現在西方又支持烏克蘭的新納粹政權,兩者之間有着直接聯繫。不論彼時和此時,只要能解決盎格魯撒克遜人主要的長期戰略任務——擊潰俄羅斯,英美高層準備與任何人合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