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解密:“德語以一票之差落選美國國語”傳言真相

解密:“德語以一票之差落選美國國語”傳言真相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能想像,當你去美國旅遊、公幹時,碰到的都是說一口純正德語的美國人嗎?有這樣一個傳說:“歷史上,德語曾經以一票之差落選美國國語”,正因如此,你纔沒有看到前面所說的那一幕。這個傳說被證實是假的,但德語與美國這個年輕國家有很深淵源卻是事實。

 一個流傳200年的故事

“德語以一票之差落選美國國語”的故事流傳了200多年,中國故事據說有9個版本,其中最生動的一個版本是這樣的: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第二年,北美13個殖民地決定脫離英國而獨立。可是獨立之後,新國家採用什麼語言呢?有很多人認爲英語是殖民者的語言、敵人的語言,不贊同新國家繼續使用,所以建議採用德語爲國語。也有很多人認爲殖民者是敵人,但英語不是敵人,沒必要採用德語。大家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用投票的方式解決。就在投票當天,支持採用德語的一個代表弗雷德裏克·米倫伯格來晚了,錯過了投票時間。結果,德語以一票之差輸給英語,失去了成爲美國國語的機會。

很多人認爲這個故事是真的。首先,德語在當時的北美不是一種少數民族語言。由於戰爭、宗教等原因,德國人在17至18世紀大量移民北美。儘管宣佈獨立的13塊殖民地屬於英國,但那裏有爲數衆多的德國人,德語很流行。其次,米倫伯格,也就是後來的美國衆議院第一任議長,是一個德國人,順理成章他會支持新國家採用德語。不過很可惜,他來晚了。

還有一些重要史實似乎也能“佐證”這一說法。例如:最早發佈《獨立宣言》已經簽署這一消息的是賓夕法尼亞州一份名爲《賓夕法尼亞州郵報》(Pennsylvanischer Staatsbote)的德文報紙。據德裔美國曆史學家威利·鮑·阿德姆斯研究,1776年7月4日,各殖民地代表簽署《獨立宣言》後將它交給一個名叫約翰·當列普的印刷匠去印刷。7月5日,還沒等約翰·當列普將宣言全部印出,《賓夕法尼亞州郵報》就刊登了“《獨立宣言》正在印刷,將於今天或明天發佈”的正式消息。7月9日,這份報紙又刊登德文的《獨立宣言》全文。這些證據,似乎都在說明德語至少應該是當時新國家的備選官方語言之一。

解密:“德語以一票之差落選美國國語”傳言真相

儘管有這些史實,但很可惜,代表們投票選美國國語的故事最終被證實是假的。那麼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類似的投票呢?真相是,這個故事是由一次關於採用德文撰寫法律文書的投票演繹而來。

  一場撲朔迷離的投票

事情是這樣的。從17世紀開始,德裔移民陸續來到北美,他們除了來自歐洲的德意志地區外,還來自奧匈帝國、沙俄帝國等地。美國剛獨立時,說德語的人在美國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族羣。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儘管當時很多州的學校採用德語、英語雙語教學,日常生活中德語也完全行得通,但法律文書、政府公告等還是採用英語撰寫。這讓德裔移民感到很不方便。據《德裔美國人:一個種族的經歷》一書記載,1794年1月9日,弗吉尼亞州奧古斯塔縣的德裔農場主們向美國衆議院遞交一份請願書,要求將英文法律文書翻譯成德文,或者將法律文書、政府公告同時用德文、英文撰寫、發佈。他們覺得,這樣不但可以方便德裔移民而且有助於他們融入美國生活。不幸的是,這個看起來能惠及大衆的提議,以42票對41票的表決結果,被衆議院投票否決。出人意料的是,決定投票結果的關鍵一票來自當時的衆議院議長、德裔美國人弗雷德裏克·米倫伯格。

米倫伯格那一天是怎麼投票的,至今仍是個謎。美國《時代新聞》曾給出這個故事的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他直接投了反對票,第二個是他棄權了,第三個是他當時就在投票現場隔壁休息,因爲自己是德裔,他有意迴避投票。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米倫伯格希望自己的同胞能儘快與其他族羣融合。米倫伯格曾表示,德裔移民不應搞特殊化,還是越早變成美國人越好。衆議院最終通過了聯邦法律文書採用英文的法令,並由華盛頓總統簽署。就這樣,將德語變成美國官方語言的嘗試失敗了。

後來大多數德裔移民積極響應米倫伯格的號召,沒有再試圖將德語變成官方語言。當時,賓夕法尼亞州是德裔移民的聚居地,德國移民超過人口的1/3。根據《德裔美國人:一個種族的經歷》,1817年,無論是在蘭徹斯特這樣的小鎮子,還是在約克那樣的大地方,到處都可以聽到德語。但到1837年,這種情況已經很少見,年輕人在工作場所或社交場合已經基本上放棄使用德語。

  德語在美國社會沉浮

1848年歐洲大陸德意志地區革命運動的爆發對美國社會也產生了影響。革命引發一場新的移民潮,持續三四十年,大批德國人移民美國。到1900年,在克利夫蘭、密爾沃基、霍布肯和辛辛那提這樣的城市,德裔移民超過總人口的40%。德語再次成爲許多人的日常用語,德語學校、教堂、報刊不斷出現,並在1870至1880年間達到頂峯。德語重新在美國流行,甚至形成一種被稱爲賓夕法尼亞德語(Pennsylvania Dutch)的方言。德語成爲官方語言的時機似乎又成熟了。

但讓德語成爲美國官方語言的呼聲並沒有再次出現,相反,德國移民在保留自己語言文化的同時,加快了融入美國的步伐。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原本採用德英雙語教學的德國移民子弟學校,開始主要採用英語教學;參加用英語舉辦的教會活動的德國移民也多起來。沒過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成爲美國的敵對國家,美國國內反德情緒高漲,德語教育和用德語舉辦的宗教儀式被禁止,一些原來用德語命名的街道被改了名,一些來自德國、受人們喜愛的食品也取了新英文名字。例如“熱狗”是當今美國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它的本名並不是現在衆所周知的英文“Hot Dogs”,而是德文名字“Frankfurters”,因爲它是地地道道的德國傳統美食。戰爭期間,美國社會仇視德國,所以給它改了名。一些德裔美國人爲了少惹麻煩,甚至改了自己的姓氏,比如“Schmidt”改稱“Smith”,“Müller”改稱“Miller”。德語從此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出現。

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人與德語的特殊淵源依然很深。2006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德裔美國人佔美國人口總數的17%,位居各族裔美國人之首。但這些德意志後裔已經變成說純正美式英語、喝可口可樂的地道美國人,他們已經完全融入美國社會。人們所熟知的美國電影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布魯斯·威利斯就是德裔,著名實業家、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是德裔,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赫伯特·胡佛、理查德·尼克松有德國血統,甚至美國國父、首任總統華盛頓的母系祖先也有德國血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