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伊麗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伊麗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記載,蘇格蘭女王瑪麗在很多方面都超過了她同時代的人,那麼她與伊麗莎白一世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她的身高凸顯了似乎與生俱來的女王氣質:她出生僅6天就成爲蘇格蘭的統治者,她的性格形成時期是在法國宮廷度過的,在那裏,她與未來的丈夫弗朗西斯二世一起長大。1558年4月,16歲的瑪麗嫁給了皇太子,當時她已經以美貌聞名,被認爲是最完美的女人。

當瑪麗戴上兩頂王冠時,新的英國女王,她的表妹伊麗莎白都鐸,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鞏固了權力。伊麗莎白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唯一的合法孩子,這鞏固了她的皇室地位。在1536年她的母親安妮·博林被處死後,她被私生子化,在她父親亨利八世反覆無常的念頭的支配下度過了她的童年。

伊麗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1547年亨利去世後,伊麗莎白被指定爲第三順位繼承人,只有在她的兄弟姐妹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死後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她纔有資格統治國家。這正是事情發生的緣由。

伊麗莎白從登基之初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對王位的微弱掌控。作爲一名新教徒,她面臨着來自英格蘭天主教派系的威脅,該派系傾向於與她爭奪王位的對手——蘇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在天主教的眼中,伊麗莎白是非法婚姻的非法產物,而亨利八世的姐姐瑪格麗特的孫女瑪麗是合法的英國繼承人。

瑪麗和伊麗莎白長達數十年的權力鬥爭的結局很容易被甚至最漫不經心的觀察者看到。1587年2月8日,劊子手把瑪麗的頭從她身上砍了下來,這時他舉起沾滿鮮血的戰利品喊道:“上帝保佑女王!”至少此時此刻,伊麗莎白已經取得了勝利。

毫不奇怪,這兩位女王的故事在主角去世400年後仍然能引起觀衆的共鳴。正如傳記作家安東尼婭·弗雷澤所解釋的,瑪麗的故事是一個“謀殺、性、悲傷、宗教和不合適的情人”的故事。再加上蘇格蘭女王與伊麗莎白之間的競爭,以及她的英年早逝,她變成了典型的悲劇女英雄。

瑪麗和伊麗莎白的形象常常將女王的形象簡單化。瑪麗時而被想象成男性政治陰謀的無辜受害者,時而又被想象成一個有着致命缺陷的蛇頭,“從內心而不是頭腦統治”。

對瑪麗生活的戲劇化傾向於淡化她的角色,把她的生活視爲“肥皂劇”。與此同時,人們常常用一種浪漫主義的視角來看待伊麗莎白,這種視角利用後見之明,淡化了許多臣民對女王的不滿,尤其是在女王統治的後期。

1561年,蘇格蘭瑪麗女王回到她的祖國。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法國的弗朗西斯二世意外去世後,她成了寡婦。她離開了與她生活了13年的家,來到了未知的蘇格蘭。

對伊麗莎白來說,考慮到她對王位的不穩定掌控以及隨後困擾她統治的偏執,她幾乎沒有動力去任命一個可能威脅到她自身安全的繼任者。瑪麗的血緣聲明已經夠讓人擔心的了,但如果承認她是假定的繼承人,那麼伊麗莎白將很容易受到英國天主教派系組織的政變的影響。

這種由恐懼驅動的邏輯甚至延伸到了女王潛在的後代身上:正如她曾經對瑪麗的顧問威廉·梅特蘭所說:“王子們不可能喜歡自己的孩子。你以爲我會愛我自己的裹屍布嗎?”

儘管有這些顧慮,伊麗莎白還是考慮了任命瑪麗爲繼承人的可能性。兩人定期通信,交換了溫暖的感情,並討論了見面的可能性。但兩人從未見過面。

據牛津大學的珍妮特·狄金森說,蘇格蘭女王和英國女王之間的任何面對面的接觸都會引發優先級的問題,迫使伊麗莎白宣佈瑪麗是否是她的繼承人。與此同時,波斯特·沃爾頓說,這對錶兄妹從未面對面站過,這一事實排除了他們身上經常投射出的強烈的個人活力的可能性。

畢竟,對一個只通過書信和中間人認識的人保持強烈的感情是很困難的。相反,更有可能的是,女王們對彼此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斷變化的環境決定的。

儘管伊麗莎白被冠以“童貞女王”的稱號,但她只是在統治後期才接受了這種貞潔的形象。在她權力的鼎盛時期,她對外國統治者和臣民提出的建議都是閃爍其詞,而不是揭示自己意圖的真實本質。通過這樣做,英國女王避免了落入男人的統治之下,並保持了以婚姻條約作爲談判籌碼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她阻止自己生育繼承人,有效地結束了都鐸王朝的三代王朝。

瑪麗總共結了三次婚。就像她在1565年7月嫁給亨利·斯圖亞特勳爵之前不久對伊麗莎白的大使所說的那樣:“不結婚,你知道這對我來說不可能。達恩利是瑪麗的堂兄,她的祖母是瑪麗的外祖母。事實證明,達恩利與瑪麗並不般配。

達恩利對權力的貪慾達到了頂峯,他策劃了1566年3月9日謀殺女王祕書大衛·裏吉奧的行動。在蘇格蘭女王與達恩利聯姻後,瑪麗和伊麗莎白的關係惡化,英國女王認爲這對她的王位構成了威脅。

但到1567年2月,緊張局勢已經緩和,瑪麗任命伊麗莎白爲她年幼兒子的“保護者”,即未來的蘇格蘭詹姆斯六世和英格蘭一世。接着,又發生了一起謀殺案。這次,受害者是達恩利本人。

達恩利死後三個月,瑪麗嫁給了一個被控謀殺達恩利的男人。博思韋爾伯爵詹姆斯·赫本是一個“虛榮、魯莽和危險的年輕人”,大使尼古拉斯·斯洛克莫頓說。他脾氣暴躁,儘管與達恩利不同,但他和已故國王一樣有權力慾。

無論性吸引力、愛情還是對博思韋爾的信仰——她反抗蘇格蘭領主的保護者——引導了瑪麗的決定,她與博思韋爾的結盟都鞏固了她的垮臺。

1567年夏天,越來越不受歡迎的女王被囚禁,被迫讓位給她的兒子。博思韋爾逃到丹麥,11年後在囚禁中死去。

“與自由之人”的短暫擦身而過發生在1568年5月,當時瑪麗逃跑了,並召集支持者進行最後的戰鬥。一勞永逸地被擊敗後,被廢黜的女王逃往英格蘭,希望她的“姐妹女王”能給予熱情的歡迎,甚至可能幫助她重新奪回蘇格蘭王位。

相反,伊麗莎白將瑪麗——一位她沒有真正管轄權的受膏君主——置於事實上的軟禁之下,在只能用法律灰色描述的情況下判處她18年監禁。

1587年2月8日上午8點左右,44歲的蘇格蘭女王跪在福瑟林黑城堡的大廳裏,感謝首領“結束了我所有的麻煩”。三下斧頭之後,她死了,她被砍下的頭顱高高舉起,向所有反抗伊麗莎白·都鐸的人發出警告。

伊麗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第2張

如今,對瑪麗·斯圖爾特的評價從歷史學家珍妮·沃馬爾將女王尖刻地描述爲“失敗的研究”,到約翰·蓋伊更爲同情的解讀,後者認爲瑪麗是“英國曆史上最不幸的統治者”,是一位“閃閃發亮、魅力非凡的女王”,從一開始就面臨重重困難。

克里斯汀·波斯特·沃爾頓勾勒出了介於這兩種極端之間的中間地帶,她指出,瑪麗的天主教信仰和性別在她執政期間一直與她作對。

她說:“(瑪麗的)失敗更多地是由她的處境決定的,而不是由她作爲一個統治者決定的。我認爲,如果她是一個男人,……她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永遠不會失去王位。”

珍妮特·迪金森用類似的語言描述了蘇格蘭女王與伊麗莎白的關係,她認爲兩人的關係是由環境而不是選擇塑造的。與此同時,她很快指出,瑪麗和伊麗莎白的形象是截然相反的——天主教對新教,通姦者對童貞女王,美麗的悲劇女主角對傷痕累累的女巫——這本身就有問題。通常情況下,真相要微妙得多。

令人驚訝的是,兩位女王的宗教傾向都是多變的。瑪麗淫亂的名聲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對手捏造的,而伊麗莎白的統治時期則充斥着她所謂的浪漫故事的謠言。瑪麗在相對孤立的軟禁中慢慢變老,而伊麗莎白的容貌卻不斷受到審視。

最終,蓋伊認爲,“如果伊麗莎白在生活中取得了勝利,瑪麗也會在死亡中取得勝利。”

女王自己說得最好,正如她在一句頗具先見之明的箴言中預言的那樣:“我的終結就是我的開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