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的簡介

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的簡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利奧波德二世(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全名利奧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馬裏·維克多(Leopold Louis Philippe Marie Victor),1865年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爲比利時國王。他是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

利奧波德二世 Leopold II(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全名利 奧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馬裏·維克多(Leopold Louis Philippe Marie Victor),1865年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爲比利時國王(1865-1909年在位)。在位期間對內依靠工商業資產階級,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使比利時發展成爲工業國。但這並不是他出名的地方,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爲他是一個殖民帝國主義分子,有"殖民主義之王"的稱謂。1876年組織國際非洲協會,以考察和開發非洲爲名,以個人名義霸佔剛果大片土地,稱之爲剛果自由邦,1885年4月30日比利時國會正式授予他剛果自由邦君主稱號。他對當地居民的殘酷剝削、壓迫和屠殺,遭到世界輿論的譴責。列寧諷刺他是一個"生意人、金融家、奸商"。 1908年剛果轉歸比利時政府管轄,成爲比利時殖民地,即比屬剛果(今扎伊爾共和國)。利奧波德二世時期的比利時政府多次參與侵略中國。

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的簡介

緩衝小國

利奧波德二世出身於德意志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是科堡公爵的後裔。科堡公國在1806年被拿破崙征服,併入"萊茵同盟"。公爵的孫子、利奧波德二世的父親利奧波德親王投靠了俄國。1814年歐洲聯軍打敗拿破崙之後,利奧波德親王隨俄國使團訪問倫敦,與英王喬治四世的長公主夏洛特結婚(1817年病故)。因此,科堡家族與英王室成爲近親。1830年"九月革命"之後比利時脫離荷蘭而獨立,在1831年的倫敦會議上得到衆大國的承認。同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憲法,規定比利時爲一個王國。11月18日比利時國會宣佈廢黜荷蘭奧蘭治王朝的統治而獨立,推舉利奧波德親王爲君主,這是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能爲該國國民和歐洲諸大國都接受的不多的人選之一,這位王子便成爲比利時歷史上第一位國王利奧波德一世。1832年利奧波德一世迎娶法國平等王路易·菲利浦的公主路易絲一瑪麗爲妻,生下二男一女,長子利奧波德·路易·腓力浦·瑪麗·維克多,即後來繼位的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一世在位期間,比利時奉行中立的政策,經過他35年的經營,這個新生的夾縫中的小國終於挺過了種種成長中的煩惱,在大西洋東岸的肥沃土壤上站穩了腳跟。

小利奧波德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種列強紛爭的環境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經常在柏林、維也納的宮廷中進行穿梭外交,他也常陪伴在旁,深受薰染。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在法國重建獨裁統治,比利時面臨新的威脅。利奧波德一世轉而依靠英國及奧地利等強國,他強迫小利奧波德與哈布斯堡家族長公主瑪麗-亨莉特結婚。比利時國小力弱,備受他國欺凌的情景,給小利奧波德留下難忘的印象。他想到自己長大後,"想方設法要做一番大事業","要使比利時變得偉大、強盛"。

1865年,利奧波德一世病死,小利奧波德繼位,時年30歲,他也成爲比利時第一位本土出生的國王。他的統治被認爲是比較成功的,對工人運動採取"退讓"政策,允許工會合法存在,從而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並順應歷史潮流,於1893年在比利時實現了普選制。他對內奉行重商主義,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使比利時搭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列車,比利時在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和二十世紀最初的年代,工業迅速發展。比利時製造的蒸汽機、柴油機等在世界市場上處處可見。它成了"歐洲的工廠",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爲增強。在他的統治期內,還解決了一件困擾比利時的大事,他拋棄了其父在位時堅持的一個統一的國家應有統一的語言的主張,讓荷蘭語成爲與法語地位平等的官方語言。自1886年起,比利時所有硬幣和紙幣都用荷、法語言印製。這使北方講荷蘭語的佛萊芒人同南方講法語的瓦萊人實現了和解,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比利時金融資產階級的羽毛豐滿起來以後,便強烈要求向外擴張,涌進世界市場,加入殖民列強瓜分世界的行列。

殖民之王

利奧波德二世早就有對外擴張的野心。1861年,他就在一封信裏寫道,他"收集的資料足以說服臣民要在海外積極擴張勢力"。以後他一直爭辯說:"只有靠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直接聯繫,才能保全商品和資本的輸出場所,同時獲得廉價原料的供應"。爲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曾多次擬製殖民擴張計劃,其中一部分是他的父親留傳下來的,目標是征服中國或遠東的某一地區;但是,他清楚地看到,"亞洲已經沒有插足之地",於是把目光轉向了非洲還未被侵佔的中部地區。

利奧波德二世對非洲的野心由來已久。正如達伊在其傳記著作《利奧波德二世》中所指出:"他(指利奧波德二世)想在非洲做出一番事業,並且爲了該國的繁榮而打算大幹一下。開闢殖民地的想法差不多使他着了迷,而他又幾乎不敢講出來。但是,實際上他卻等待着一切時機"。他繼位不久,在他的授意下,比利時外交部的一名檔案專家埃米爾·班寧,竭力鼓吹"打開非洲中部,就會帶來商業和工業的利益",提出了向非洲中部殖民的報告,要他以"科學"的旗號在非洲"建立殖民據點",並用交通線把它們連接起來。

利奧波德二世非常狡詰,他知道比利時的實力無法同英法等國匹敵,公開向非洲中部派遣遠征軍,目標太明顯了。於是,他在"科學考察"、"廢除奴隸制"等"人道主義"的幌子掩飾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非洲的心臟地區。

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的簡介 第2張

1875年,利奧波德二世決定"對非洲作一番謹慎的試探"。他建議召開一次國際地理會議來討論非洲大陸問題。1876年9月,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參加國有英、法、德、比等7國。利奧波德二世以"東道主"的身份主持了會議。他在開幕詞中說,"打開地球上唯一尚未進入的地區,並使之文明化,衝破籠罩着當地全體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膽地講,這是一次十字軍遠征,這次遠征與我們這個進步的時代是很相稱的"。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又稱"國際非洲協會"),各國成立分會。利奧波德二世從他父親遺留給他的1,500萬法郎中,向"協會"提供1,000萬法郎以示支持。此後,利奧波德二世就在這個"協會"的掩護下,實行其擴張計劃。他還找到了一個願意爲其擴張計劃效勞的探險家--享利·莫頓·斯坦利。

斯坦利在非洲探險的事蹟,特別是他在剛果河上游地區的活動和他發現剛果河以南剛果盆地的物產非常豐富的消息,使利奧波德二世垂涎欲滴。1878年1月,他派出兩名心腹搶先來到法國的馬賽港,迎接剛從非洲探險回來的斯坦利。後來,斯坦利在巴黎同利奧波德二世進行了密談,並原則上達成協議。斯坦利答應在利奧波德二世"指定的非洲任何地方工作5年",在"合同期間,未徵得國王事先同意,不公佈任何消息,不舉行任何報告會"。在這之前,1877年11月25日,利奧波德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了第一次國際非洲協會全體會議,討論非洲的經濟問題(徵稅、築鐵路等)。會上正式成立"上剛果研究委員會"(1882年起改名"國際剛果協會"),作爲"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的分會。利奧波德二世的得力助手施特勞赫上校任主席,利奧波德二世爲其提供部分資金。

1879年1月2日,斯坦利向"上剛果研究委員會"提出上半年的預算案獲得通過。1月25日,他便帶領一支探險隊去非洲。8月,這支探險隊進入剛果盆地。到1884年6月斯坦利回到歐洲時,對剛果盆地的遼闊地區進行了勘察。斯坦利通過種種卑劣手段,建立了約20多個(一說40個)據點,強迫當地酋長締結了450多個"保護"條約,使大片大片的土地轉讓給了"國際剛果協會"。這就是後來的"剛果自由國"的核心部分。

利奧波德二世的代理人在剛果河地區的活動和"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盆地的佔領,使列強之間發生了衝突。當時,法國以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爲首的探險隊也在剛果河下游地區活動;葡萄牙政府則在剛果河口擁有據點,同法國的擴張產生了矛盾。1884年2月26日,英國同葡萄牙訂立條約,英承認葡對剛果河口領地的主權。英葡條約遭到其他列強的反對。列強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利奧波德二世派出代理人到各國進行活動,力圖使各國承認其在剛果的特權,進一步挑起各大國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奧托·馮·俾斯麥在法國的支持下於柏林召開了有15國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以調解列強在剛果盆地的矛盾和鬥爭。利奧波德二世在幕後積極活動,操縱會談,開展祕密外交,取得了成功。與會多數大國正式承認"國王陛下爲國際剛果協會在非洲建立的自由國的元首",列強取得在剛果河地區自由貿易、自由通航等權利。

1885年4月30日,比利時國會正式授予利奧波德二世"剛果自由國國王"的稱號。比比利時本土大70倍的剛果成了國王的私人財產,它的首都--利奧波德維爾--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柏林國際會議標誌着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投機事業的最高峯。

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自由國"建立了一套稱爲"利奧波德制度"的獨裁統治制度。"剛果自由國"的大臣都由利奧波德二世任命,並對他負責。利奧波德二世的政權從當地居民中招募士兵,建立了一支14,000人的軍隊,以維護他的統治權。利奧波德二世頒佈一系列法令,宣佈"剛果自由國"的主要資源屬於他個人所有,所有"無主"土地都收歸國有,國家將一部分土地轉讓給壟斷公司;禁止私人購買貴重產品,特別是橡膠、象牙;規定土人要用橡膠和象牙納稅,此外還要交其他實物賦稅。尤以繳納橡膠稅一項最爲殘酷,因爲它沒有固定的數額,而由殖民機關或官吏任意規定。土人爲了交付橡膠,必須四出採伐,橡膠林很快被採盡;殖民者還把採集橡膠的土人當作"活靶子"進行射擊。人們把這種橡膠稅稱爲"鮮血染紅的橡膠稅"。土人被強徵築鐵路,大批死於疾病、飢餓和槍托、皮鞭之下,不少人逃離工地。殖民當局只好到西非招募非洲人,甚至到澳門招募中國人去充當勞工。利奧波德二世還頒佈法令,把土人束縛在自己的住地內,未經許可不得離開,違者格殺勿論。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時期,"剛果自由國"的人口差不多減少了一半。他爲了展示在非洲的業績,在布魯塞爾郊外建了一座"非洲宮",如今已經成爲人們反思殖民行爲的對象。

利奧波德二世以"剛果自由國"爲基地,對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活動,企圖擴大其版圖。他覬覦尼羅河,陰謀奪取東非海岸。1889-1890年,列強在布魯塞爾舉行國際會議,討論禁止奴隸販賣問題。利奧波德二世在這次會議之後,扯起"反對販賣奴隸",實行"人道主義"的旗幟,對早就壟斷了東非地區象牙、橡膠和奴隸貿易的阿拉伯人和斯瓦希利人發動戰爭,把自己的統治權擴大到了整個剛果盆地。

1881-1899年,蘇丹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馬赫迪起義。英國殖民勢力被驅逐到紅海岸邊幾個港口。馬赫迪國家在蘇丹有效地行使着自己的統治權。英國政府力不從心,進退維谷。利奧波德二世認爲這是向蘇丹南部地區滲透的好機會。1894年、1895年初,"剛果自由國"的軍隊進攻馬赫迪起義者,但屢遭失敗,不得不退回。英國政府爲了藉助利奧波德"剛果國"的力量來鎮壓馬赫迪起義者,在1894年5月12日以埃及"保護國"的身份簽署協定,同意將加扎勒河流域、阿伯特湖的馬哈吉港,以及從瓦德拉伊和拉多直到法紹達的尼羅河左岸租借給利奧波德二世,作爲"酬謝"。自1896年年中開始,比利時殖民者重又展開軍事行動,繼續對馬赫迪起義者的戰爭,打算佔領蘇丹南部地區。利奧波德二世是鎮壓馬赫迪起義的幫兇。

利奧波德二世幫助英國人鎮壓馬赫迪起義者、殘酷鎮壓以巴泰泰拉人爲首的土著居民的起義,以及"剛果自由國"野蠻殘忍的統治制度,在十九世紀最後幾年間,陸續在報刊上有所披露。到1900年,這方面的材料更多了。不僅比利時國內,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的報刊,英國的傳教會和教士,都動員起來開展一場反對利奧波德二世"暴政"的宣傳活動。英國記者埃德蒙·莫雷爾在這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他將收集到的大量材料整理成書,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關注。

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的簡介 第3張

1904年,莫雷爾在英國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成立了"剛果改革協會",揭發利奧波德二世的暴政,主張實行改革。英國政府一直對剛果盆地懷有野心,這時也正式向比利時政府遞交照會書,"抗議"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自由國"的措施"違反"柏林會議的決議。利奧波德二世被迫於1904年9月派遣一個調查委員會到剛果去。1905年秋,這個調查委員會在報告中,儘管竭力洗刷國王個人的罪責,但不得不承認主要的控訴事實。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公佈後,利奧波德二世成了衆矢之的。但他仍死死抓住這塊"肥肉"不放。1906年6月,他在給國務大臣們的信件中還說什麼"剛果的權利純屬我個人所有,這是我辛苦經營和不惜工本的結果"。他在放棄對剛果的統治權之前,趕緊把大量土地租讓給美、英、法、比資本家組成的4家公司,如國際剛果森林礦業公司得到了140萬公頃,美國剛果公司得到120萬公頃。

比利時議會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1907年3月2日表示同意接管剛果。利奧波德二世仍不肯交出統治權。1908年8月20日,比利時議會在經過激烈爭辯後,以83票對54票和9票棄權通過由比利時"無條件接管剛果"的法案。比利時議會的法案得到多數列強的認可。"剛果自由國"從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變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即比屬剛果)。比利時議會的法案標誌着利奧波德二世政治生命的完結。1909年,這位名噪一時的國王死去了。臨終前他還抱怨說:"我爲我的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我沒有祖國的時候做的"。

身後影響

利奧波德二世在非洲的是非功過正在由後人激烈地評說之中,但這不屬於本文討論的重點。本文主要討論他對非洲殖民化並被納入全球體系之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我認爲,從巨大的數字反差來看(如上文所述,從1876年的10。8%到1900年的90。4%),1876年的"國際地理會議"在加速非洲殖民化進程方面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而且利奧波德二世在其中的個人作用很大。但19世紀的非洲畢竟不同於15世紀的美洲,不是一個跟其它文明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歐洲人的足跡早已遍佈非洲沿海;而且由於當時世界其他大洲可瓜分的土地已基本被列強瓜分完畢,非洲成爲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重點已不能避免,沒有利奧波德二世的"國際非洲協會",這個歷史進程也必然會進行下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