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打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對於中國古代戰爭規模,始終存在爭論,有一些史書中記載的大型戰爭,很多人都認爲是吹噓,是不可能存在的。

比如說長平之戰,根據史書記載,趙國應該發動兵力在45萬人左右,而秦國發動的兵力不會低於50萬,應該來說,這就是一場標準的百萬規模級別的戰爭了。

但是大多數人都對這個數據產生質疑,尤其是秦軍最後坑殺40萬趙軍,更是無法理解,懷疑的人大多表示,殺就殺了,還要“活埋”,不夠費勁的。

實際上,這些人大多對文言文都讀不懂,就敢質疑古代歷史,也是沒誰了。

其實,在《史記》中壓根就不是“坑殺”。《史記》中記載“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秦悉坑之”,並不一定就是活埋,可能是殺了之後,扔到坑裏面,後人說“坑殺”,應該是兩個字,殺是殺,扔坑是扔坑。

不論是方式如何,長平之戰,秦趙參戰規模達百萬級別是肯定的。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質疑長平之戰的人,大多會按照戰國時期的人口基數,與後世人口基數做比對,比如明清時期上億人口規模,發動戰爭規模不過20萬,這是不是也可以證明司馬遷是在扯淡?

拿明清戰爭來舉例,薩爾滸之戰時,明朝調動11萬大軍,後金集結6萬大軍;鬆錦大戰,明朝調動13萬大軍,清軍集結5萬。可以說,兩場戰役規模都不超過20萬,我們就把明清時期的人口基數定在1億。

戰國時期的人口三千萬,那麼一場戰爭的規模就應該在7萬左右,而秦趙只能佔據七國的七分之二,所以,長平之戰的戰爭規模只有兩萬人?

顯然是沒有道理的,真正決定戰爭規模的,並非人口基數,拿人口基數來衡量戰爭規模是最不科學的事情。

總體來說,人口基數越大,戰爭規模可能越大,只是一個影響因素,但是這並非呈強相關性。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第2張

真正能夠決定戰爭規模的其實是政府對老百姓的調動能力,以及戰爭職業化形式下的人數統計方法。

首先來說一個政府或者政權對老百姓的調動能力。

大多數同學都以爲,越是靠後的朝代,越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政權越能充分的調動老百姓。

這是一個誤區,雖然說越是靠後的王朝,中央集權和皇權都是高度集中的,但是政令下達,其實是要費好幾番波折的,皇帝想要把政令下達到普通民衆手裏,更是不可能。

因爲越是靠後大一統的中央王朝,管轄的人口越多,想要統治上億人口,必須依靠大量的地主官僚階級。

但是在戰國時期,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七雄中一個國家只有三四百萬人口,政府動員老百姓的能力是槓槓的。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第3張

戰國時期,應該是較少數的全民皆兵的時代,只要男性達到法定年齡段後,就必須參軍,這是很多後代王朝統治者所不敢想象的。

除了統轄的人口少,最根本的原因是,戰國時期實則是土地私有制的開端,在前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的感召下,政府可以將大量的土地分給農民。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不會有免費的土地,想要獲得土地,代價就是要義務參軍,聽從政府的號召。

爲什麼戰國時期,只要經過變法的國家就可以成爲戰國七雄,並且戰鬥力瞬間爆表?自然是在各種變法中,將土地私有後,得以調動農民參加戰爭的積極性!

例如秦國商鞅變法的核心,其實就是將土地私有制與軍功爵制捆綁,一個人想要獲得土地必須要義務去打仗,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社會地位,只能是在戰場上殺更多的人。

都說秦軍是虎狼之師,那是因爲對土地愛的深沉!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第4張

長平之戰最關鍵的時候,秦昭襄王爲了切斷趙國援軍支援,直接下令徵調全國15歲以上青壯年開赴長平,這是後世王朝所做不到的,因爲越是後世王朝,特權階級越多,爲了免稅,有的老百姓把土地掛到特權階級名下,所以,各朝各代連老百姓人數都統計不上去。

而秦國時期的什五制度,是直接把每一位都統計的明明白白的。

所以說,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龐大,雙方動輒調動四五十萬,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長平之戰規模破百萬應該沒什麼問題。

當然,古代後期戰爭記載人數越來越少,也並不完全是政府動員能力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戰爭職業化形式下的人數統計方法不同。

前面說到,戰國時期採取的類似全民皆兵的兵制,只要被動員起來的人,都算是參戰人數。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第5張

但是古代打仗真正拿武器的人並不見得多,人數最多的其實是運糧的,沈括曾經在《夢溪筆談》算過一筆軍事賬,大概就是前方一個人打仗,後方要有三個人在運糧。

這一類的民夫,在戰國時期也許算兵,但是在後期越來越職業化的戰爭中,應該是不算作兵的。

封建王朝時期的兵制,基本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府兵制,在建冊時候是兵籍的,政府給你分一塊地,然後你家世世代代就是軍人了,這是一種寓兵於農的措施。

另外一種是募兵制,在打仗的時候,專門招募身材魁梧的,感覺很能打的人來當兵,這種兵制可以看作是職業僱傭兵,打架自然更專業。

比如戚家軍,甚至擁有近代排班作戰的陣型,一個十幾個人的組織中,有拿火銃的,有拿盾牌的,有長槍的,有短刀的,打起架來十分專業。

不管是哪種兵制,都不像戰國時期那麼隨便,而是有着分工配合的,但是卻都將民夫一類的士兵排除在統計之外。

史書大型戰爭都是百萬規模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假的 第6張

也就是說,在前面列舉的明清戰爭中,前面打仗的可能只有不足二十萬,但是後方參與後勤的人,可能不下六十萬。

再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農民起義的戰爭規模,其實也挺大的,明清時期的李自成起義,或者太平天國運動,動輒號召四五十萬人,其實是把民夫、家屬甚至百姓都算在裏面了。

李自成在與明廷的決戰中,最擅長的就是把老百姓當作炮灰,放在方陣的前方,所以農民軍往往都是規模特別大,但是卻打不過少於農民軍幾倍的明軍或者清軍,道理就在這了。

總結起來,中國古代肯定是有超過上百萬規模的戰爭,只不過這種戰爭打起來很水,並不專業,到後期,大家也都明白,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

最好的印證就是前秦苻堅率八十萬烏合之衆,還沒與東晉對手,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潰逃的時候發生大規模踩踏事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